吴新根四论烧柴的窑与五代柴窑特征 (八)

标签:
收藏 |
五代柴窑器身诞生之日起,它就与众不同的釉色,“青如蓝天”釉面滋润细媚,布满细纹的宝石般釉色,整个釉面原料以“蓝玛瑙石”和“青金石”作釉色原料,从柴世宗柴荣决定生产五代柴窑器,以蓝玛瑙石和青金石作五代柴窑器釉料的原料,生产雨后蓝天为色样的“天青色”就决定了五代柴窑器的珍贵和稀少,独特的釉料配方,昂贵和稀少的“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玉宝石做釉面原料,就决定它的身价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使用之物,它的服务主体一定是宫庭和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的用具和把玩之物。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份仿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造,今亦不多得。
《归田录》是北宋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北宋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颖州(今安徽阜阳)时而作,故书名归田,多论宫庭旧事,大多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过或见闻,记述在书中的事情比其它的资料可靠真实。从《归田录》书中描述的情景来看,确认了柴窑的釉色是“天青色”用手指弹敲时,声音清脆悦耳,五代柴窑器手指弹敲器身时,声如戛玉,是因五代柴窑器的坯胎泥用料是紫砂土泥,紫砂泥里的石英和云母含量高,带有玉石性音质。欧阳修(1007年8月7日——1072年9月22日)距五代(954年—959年)时间尾首相隔也不过60年—70年,1085欧阳修赠太师之职,追封康国公,历史有名的大文豪,连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在五代后时隔60年——70年撰写的《归田录》里的描述来看,也未能看见五代柴窑器一面,足见五代柴窑器在五代就弥足珍贵,存世稀少。
通过上述的四论七小节,对烧柴的窑和五代柴窑器的对比分析,由此可以看出,烧柴的窑与五代柴窑是决然不同的两个瓷器种类型。烧柴的窑是用松杂木柴作烧窑燃料,用来烧制瓷器、陶器和做房屋的砖和瓦的统称,叫作柴窑,而五代柴窑器也是用柴烧的窑烧出来的瓷器,五代柴窑与其它烧柴的不同,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不同:五代柴窑器用的坯胎泥是紫砂泥,紫砂泥的主要成份是:高岭土、石英、赤铁矿、云母组成,这几种矿物质的组合,决定了柴窑瓷器胎泥的质量,也就是这几种胎泥配比含量和质量决定了柴窑的密度,如柴窑瓷器所说的“声如磬”说的就是五代柴窑器的密度好,瓷化性高,沙眼小,响声音质清澈,闻之令人心地清净,声响“戛玉”,而柴烧的窑用是的高岭土和粘土为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因呈白色而又细腻,又称白云土,因江西景德镇的出产高岭土的村叫高岭村而得名,高岭村产的高岭土,其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高岭石、埃洛石、水云母、伊利石及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
粘土,是各地制作陶器主要的坯胎泥料,粘土是含沙很少,有粘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一般的粘土都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一般在原地风化,颗粒较大而成分原来是石块的,称为原生粘土。这种粘土的成分主要为氧化硅与氧化铝,白色而耐火,为配制瓷土之主要原料。
由此可以看出,五代柴窑器坯胎泥原料紫砂土,与烧柴的窑产的瓷器用的高岭土和生产陶器用的粘土,它们的所用坯胎泥的矿物成分完全不同,因而它们的器身的坯胎的烧制出窑的质量也完全不相同的,这是一不同。
二不同
五代柴窑器的“青如天”的天青釉,它的釉料和天青色的原料是蓝玛瑙石和“青金石”,蓝玛瑙石矿物是具有纹带构造的玉髓,它是一种胶状矿物,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硬度为6.5-7,比重2.65,断口呈贝壳状,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玛瑙质纯者皆应为白色,因含有色离子或其它杂质,才会出现蓝、灰、红等色。
“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其通常为集合体产出,呈致密块状,粒状结构,颜色为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等,青金石还是天然蓝色颜料的主要原料。摩氏硬度5-6,比重2.75(+0.25,-0.25)等釉晶系,青金石其矿物平均含量占25%—40%,玉质呈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群色体, 不透明,呈琉璃及油脂光泽。
五代柴窑器的釉料的主要原料是蓝玛瑙石和青金石和高岭土,五代柴窑早期生产的釉面的釉料用的原料是“蓝玛瑙石”和高岭土,但由于蓝玛瑙石里的矿物蓝色不多,矿物自身的蓝色达不到五代柴窑器“青如天”的要求,烧制五代柴窑器的釉面呈现浅蓝色,于是又在原有“蓝玛瑙的原料的基础,增加了“青金石”,因“青金石”蓝色矿物高达25%—40%的含量,使五代柴窑器的釉料里的蓝色矿物可以满足釉料在稀释后的蓝色矿物釉料满足“青如天”五代柴窑器釉面青色的需要,利用“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玉宝石内自生蓝色矿物,做成五代柴窑器釉面青色釉料原料后,使生产出五代柴窑器釉面青如天,做到明如镜,而器物的釉面如纸一样薄,这种由玉宝石内自生的蓝色矿物,在五代柴窑器釉面上,色如青天,釉色清淡洁雅,柔和自然。
而柴烧的窑早期生产的青瓷釉面,瓷器的前身是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青瓷的釉面釉料是石灰和草木灰,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分焙烧所致。
进入东汉以后,烧柴的窑绿釉陶具这一时期的代表,铅釉绿釉陶器能在低温下烧制而成,烧制的温度在700℃—900℃左右,坯胎釉一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作为东汉的创烧品牌,它上承西周瓷器的施釉技术,是古代低温釉技术发展的里程碑。绿釉陶,陶器内外器身上挂釉,以钙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在700℃—900℃的低温度还原火焰下焙烧下烧成,完成了原始瓷器与后面瓷器的对接和过渡。
青花瓷的釉料是柴窑瓷器以青花氧化钴料从唐代开始,使用江西东平产的平等青在江西景德镇生产一些简易线条画民间盆罐,以及北方地区河南巩县窑用氧化钴料画的蓝彩器,宋元时期因连年的战乱,宋元中期一度衰退,到了元代晚期,用氧化钴料作青花原料的青花瓷,才真正进入了成熟期,在元代以前,景德镇制瓷一直使用一元配方,既瓷石(磁石)制作瓷器,据史料记载,元代随着海上瓷路的兴起,阿拉伯地区的一些国家,需要制作适合阿拉伯地区穆斯林国家民族习惯的大件瓷器,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坯胎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称为“一元配方”烧制温度较低,而景德镇使用的瓷石制造大件瓷器,如使用“一元配方”的瓷石做坯胎,特大器型易变形,而元代,在景德镇发现了高岭土,高岭土因发现于江西浮梁县高岭村而得名,现在是国际上通用的瓷土矿名称,它是由长石类岩山经几百年的风化后而形成的土质制瓷原料,在风化过程中,岩石中的钾、纳被水带走,形成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的高岭土,将前“一元配方“的瓷石加入在一起,于原来的单一瓷石(磁石)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由于它是石质,必须用水碓粉碎,瓷石是天然的配好制瓷原料,可以用1200—1350℃温度烧成瓷器。加入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的高岭土后,两种瓷石和瓷土混合使用后,称为“二元配方”由于瓷土配方的改变,在烧制时高达1300——1350℃温度时不变形,由此元代晚期,可以烧制出大型的青花瓷器,极大的满足了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大型瓷器的出口要求,以氧化钴料为青花原料加上元代的由“一元配方”经改进后,研究适合大型瓷器的坯胎的“二元配方”的工艺上配料的改进,为中国元代青花瓷出口添加了重彩的一笔,这是五代柴窑器的釉色是由蓝玛瑙石“青金石”为五代柴窑器釉色的原料,而烧柴的窑的瓷器釉面原料,原始青瓷及青瓷以及唐代秘色瓷(青瓷)它们用的是石灰和草木灰,通过釉料的铁还原气分,生产出青瓷釉色,汉代的铅釉绿釉陶器,以铅氧化铜产生铜还原气分生产出东汉绿釉陶器,而晚唐——元代晚期,用钴料生产的青花瓷至今,五代柴窑器用生产的釉色原料与前朝后朝用烧柴的窑生产的瓷器釉色原料,完全不相同,这是二不同。
三不同:五代柴窑器的坯胎用泥是紫金沙土,紫金砂土里面成份是高岭土,石英、赤铁矿、云母组成,这几种矿物的组合,不管在原料泥加工时,原料泥的目数加工得有多细,坯胎泥的柔性可以达到绕指如棉的程度,但紫砂土的含有石英、赤铁态、云母的石性,石性之间分子之间相互之间板结率差,在制作五代柴窑坯胎后,在坯胎干燥收缩的过程中,在五代柴窑器的器身的器壁上,会开裂出很多细小的开片,但这些细小开片,在上了青色釉后,青釉把开片的裂缝用青釉填满,已是五代柴窑器的天青色器身上,就形成了细纹,而烧柴的窑烧制的瓷器或陶器,而这些瓷器或陶器的坯胎用泥的原料,大多是高岭土或粘土,而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称粘土矿物和粘土岩。因呈白色而细腻,又称白云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能。
粘土是含沙粒很少,有粘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具有较好可塑性,由于柴烧的窑生产烧制的瓷器的坯胎用泥里不含砂粒可塑性强,用高岭土和粘土做成坯胎后,在坯胎的干燥中,坯胎的器面上不会开片,在瓷器上釉后,入窑烧制中,会形成三种情况下的开片,一是成型时坯胎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泥颗粒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三还有烧窑工匠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在瓷器(如北宋官窑、哥窑)在制坯胎泥料时,在泥料中预先放置开片药引,利用瓷器开窑时,骤然制造窑内窑外的适合开片的温差,进行人工诱引性开片,最后一种就是瓷器在使用中老化性开片,上述五种状况下的,不论五种里面哪一种开片,它们都是从釉面开片,而五代柴窑器是坯胎制作干燥收缩过程中,因坯胎泥料分子颗粒之间粘接不强,而产生在坯胎上先开片,而青色釉料在坯胎已开片的器面上,把已在五代柴窑坯胎上开片缝填满后,因而坯胎上釉后开片缝便留下细小的细纹,所不同是,五代柴窑器是坯胎上开片,所以釉下开片后上满青釉后,烧制出来,釉面下开片已成了细纹,而烧柴的窑烧制的瓷器都是釉面上开片,这是三不同,这三不同就是五代柴窑器与烧柴的窑瓷器的细纹与开片的不同,也是五代柴窑器与烧柴的窑的主要特征之三。
从上述说的三大特征,这是烧柴的窑烧制的瓷器与五代柴窑器根本性的特征和区别,每个窑口都有它在那个时代的窑口特征,不是那一个人想改变就改变得了的,每件瓷器也和五代柴窑器一样,器物年代的时间越久远,釉光的颜色和器身上的蛤蜊光越深遂和明显,各个窑口的工艺特征,都有每个窑口自身特有的工艺特征和特有的传统的纹饰,如北宋官窑的龟背纹,它就是只有在北宋官窑瓷器器身特有的纹饰,在器身上重叠开片层数达6—7层之多,而北宋的哥窑的开片纹饰,它的铁线是烧窑工匠,利用已掌握的开片温差,将用温差骤变形成的开片,出窑后放置在事先配置好黑炭水里,最后取出干燥后,大的片缝已吸进墨炭水,形成了铁线,小的开片片缝里,因缝间隙太小吸不进墨炭水,但这些小间隙里,随着历史长何时间加长,细小的间隙里也会在和空气氧化后,在细小的间隙里变成黄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丝,因此北宋的哥窑,烧窑工匠自它们一出生后,就用墨炭水给它们洗澡,形成了铁线,后来在长期使用与空气接触后,空气中的一些有害氧化物使它们慢慢变黄,在历史的时间长河里,使它们变成金丝,每个窑口的瓷器也和人一样,人随着年纪的不停增长,会在人的额头和皮肤上留下皱纹,各种不同时期的窑口的瓷器,同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年龄的增长,会在瓷器的釉面上,形成很多裂纹和开片以及在彩器的釉面上呈现蛤蜊光,瓷器的釉面,年代越久远,瓷器的釉面包浆越光亮,但是年代久远而形成釉面的开片是从釉下向釉面开,形成的开片是含蓄的,而这种开片是随着每件瓷器使用和摆放位置不同,开片的是局部或不规则的开片和形成不同纹饰的开片,在古瓷的釉面上,年代越久远,釉面上越没有浮光,有的窑口产的瓷器釉面上清澈如水,在釉层下青花和各种纹饰会溶入瓷胎,瓷胎上的画面与瓷胎为一体,越含蓄,一些资深和有实战经验的藏家,瓷器不用上手,凭目光鉴测,也能对这件瓷器的鉴定就有个八九不离十了,收藏瓷器和判断瓷器的新旧,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多看真东西,时间看久了,就会有感觉,有人说,没有真正的藏品在网上看博物馆的藏品,多看也一样有感觉,你不要看这件藏品值多少钱,要看这件的东西的画工,瓷器新旧包浆的色彩(也就是通常说的包浆)瓷器的器形,真正的文物,都是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东西和陪葬品,你打算收什么时候的瓷器,就要研究这个时候的器形,这个时候的画风,这个时候距今多少年,它会形成什么样的包浆,真东西不是你想像那样又黑又脏,器身通体是黄泥巴,有的窑口的瓷器尽管上千年和几百年了,仍可以和今天的瓷器比美,古瓷好坏,主要看出土环境的好与坏和收藏人的收藏知识和收藏条件来决定此件收藏品的包浆和成色,收藏界的所说的专业术语“眼学”也就是通常说的眼鉴,就是靠实战和经验积累成为一体,才能真正走进收藏的殿堂。
五代柴窑器从瓷器坯胎的紫金砂土的使用,釉料上以蓝玛瑙石和“青金石”做釉色的原料,以及在紫金砂土做成坯胎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形成细小开片后再上玉宝石做成天青色釉料上在器身上后形成的细纹,是五代柴窑器身上特有的细纹,这三大特征,是五代柴窑和其它各个用烧柴的窑生产出来瓷器的本质上的区别,现在有的人经常有意或无意的把五代柴窑与烧柴的窑的概念混淆,混为一谈,但五代柴窑器的特征和烧柴的窑烧出来的瓷器特征,永远无法跨越,五代柴窑是华夏大地先民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宝,随着考古界不断发掘研究,再加上日新月异进步科技设备研发使用,上述笔者的研究论述会在今后的时间里得到论同和验证,随着时间进程和以后对五代柴窑器发掘和研究成果,会形成统一论识,那五代柴窑器那“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莹润的“天青色”宝光,重现稀世国宝昔日的玉宝石般“天青色”的蓝光。
(文档连接见吴新根论五代柴窑器与唐代青花瓷关联研究)
二0一七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