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的意义——观电影《七三一》有感

2025-09-24 10:20:55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走出影院,初秋的午后阳光本该温暖,落在身上却只剩下了凉意。屏幕上那些被刻意模糊却依旧灼眼的片段,那些沉默的遗物与断续的证词,像一把钝刀,缓慢剖开了一段我们既“熟知”又“陌生”的历史。七三一部队的暴行,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注解,而是无数生命被碾碎的绝望回响。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复刻残忍,而在于逼问我们:当文明的面具被撕碎,我们该如何守住人性的底线?更在于揭露:当施暴者拒绝忏悔,历史的伤疤便永远无法真正愈合。

电影没有沉溺于血腥场面的堆砌,反而用大量镜头聚焦于“日常化的残忍”。实验室里,“研究员”们穿着白大褂,用精密仪器测量着“材料”(他们对受害者的称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数据,脸上没有丝毫波澜;营房外,孩子们的玩具与用于实验的器皿随意堆放,生命的尊严被消解成冰冷的“样本”。这种以“科学”为名的异化,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它揭示了最可怕的恶,不是源于疯狂的兽性,而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的彻底否定。当同类被降格为可随意处置的物品,文明的基石便已崩塌。而这一切暴行的背后,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系统性纵容与推动,是国家机器对反人类罪行的直接背书。

影片中最戳心的,是那些无名者的细节:一枚母亲留给孩子的铜制纽扣,一本写满错别字的求救日记,一双被冻伤却仍紧攥着稻草的手。这些碎片式的痕迹,让抽象的“受害者数字”变得具体而沉重。他们不是历史书里的符号,是曾有温度、有牵挂、有求生欲的人。电影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铭记历史,首先是铭记“人”——铭记每个生命都该被尊重的基本准则,铭记那些为了打破沉默而付出代价的勇气。七三一部队的幸存者们晚年执着于作证,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人”的价值不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可反观日本政府,多年来始终在历史真相面前采取回避与抵赖的态度:他们在教科书里淡化七三一部队的暴行,将“人体实验”歪曲为“医疗研究”;他们的首相屡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用政治姿态消解历史罪责;他们对受害者的赔偿诉求视而不见,用“时效已过”等借口逃避责任。这种对历史的刻意篡改与冷漠,是对无数亡灵的二次伤害,更是对文明底线的公然挑衅。

在当下谈论七三一,很容易陷入“历史太远”的错觉,而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行为更在加剧这种危险。那些否认暴行的言论,本质上是对人性底线的再次践踏;那些将历史娱乐化、轻量化的行为,是对无数亡灵的亵渎;而日本政府的官方态度,则在向世界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施暴者可以不必忏悔,罪行可以被轻易抹去。我们凝视这段黑暗,不是为了培养仇恨,而是为了建立警惕——警惕任何将“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逻辑,更警惕日本政府这种“以遗忘掩盖罪责”的历史观死灰复燃。这种回避历史的态度,不仅无法让日本真正融入东亚和平体系,更可能让极端思想找到滋生的土壤,威胁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宁。

走出影院时,看到年轻的父母在给孩子解释海报上的文字,突然明白:这部电影的观众,从来不止是我们这代人。历史的记忆,从来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七三一部队的暴行早已落幕,但“如何守护人性”“如何让施暴者正视历史”的考题从未过期。当我们能平静却坚定地讲述这段历史,当我们能持续追问日本政府的历史责任,当我们能从黑暗中汲取守护文明的力量,那些逝去的生命才算真正获得了安宁。

深渊或许永远存在,但凝视深渊的我们,终将成为照亮黑暗的光。这,便是铭记的意义,更是对日本政府历史回避行为最有力的回应。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