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每天走在游学,每日都有未知,这恐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主因之一。
夹溪十八涡一瞥
7月17日,我们来到位于玉山台地磐安县东部尖山镇大盘山地质公园的夹溪十八涡景区。尚未进入景区这一,就为该景区竟有“三名”而费思量:一、有叫“浙中大峡谷”的、有叫“夹溪风景区”的,也有叫“十八涡景区”的,这种现象在全国景区均极为鲜见。有推测,这一景区之所以有“三名”,实乃出于不同时期宣传的需要。
(摄于7月17日8时26分)
个人之所以倾向于这里叫“夹溪十八涡”是因为夹溪为曹娥江源头,河谷与玉山台地之间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上。溪流两岸陡壁
森然对峙,耸立云天,溪涧狭窄蜿蜒,水流湍急,形成无数的跌瀑、险涡和深潭,其中尤以“十八涡”最负盛名。而“十八涡”500米河床及古河床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壶穴有43处”。总而言之,叫“夹溪十八涡”既确切点明所处位置,又概括出了景区特色,可谓简单明了。
那么,这里为什么又要叫““十八涡”呢?这是因为当地人称这些“潭”为“涡”。沿谷底溪流边的栈道前行,峡谷险峻而弯曲,走一段就能看到谷底就有深潭,深潭小者十来平方米,大者有篮球场大小。大潭小潭共有18个,是由溪流冲击而成。景区内山峰起伏,
怪石嶙峋,瀑潭精美,具有雄、奇、险、秀、幽、古之特色,故“涡”完全可按“潭”来理解。
尚未进入景区,大片翠竹令人难忘。
(摄于7月17日8时55分)
进入到“十八涡”那段峡谷的山道,被称为夹溪古道。道口有碑介绍古道的情况:夹溪古道上控金衢,下延台温,在历史上为沿海地区入浙中之要道,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肩挑贸易结队成群。它不仅是一条经济纽带,也是一条军事要道,小桥、夹溪桥、夹溪寨、戚家军营址等,均为天险要隘,明清间均有兵员驻守,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大部队沿此下天台。
夹溪古道现在保存尚好,条石砌成阶梯,道旁临峡谷悬崖边有一排巨松。曲直往下走百多米,在一个转弯处,紧贴道旁有一片石砌的房基,那是古代守军营盘的遗址。再往前行数十米,有个保存完好的关隘。关隘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深险的峡谷,用石块垒起,高约四米,厚约十米,中间有一人高的状如隧道的拱形门洞。经此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山道陡然曲折而下,一段深谷展现眼前,谷间一座大桥通向对面。
左一湾,又一岔,只要能荡舟处就可见到游船。
(摄于7月17日9时09分)
不时可见垂钓者。
(摄于7月17日9时29分)
“龙门涡”
滴水貌不惊人,但却深藏威力。水滴的任性可将岩石雕琢。瞧,不知几百年来水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雕刻才使“龙门涡”得以精彩亮相。
(摄于7月17日9时32分)
这里演绎着一个个滴水穿石的故事。
(摄于7月17日9时37分)
“霸王龙”
霸王龙长什么样谁能知道,但我感到拍摄的似不像《霸王龙》简介图片展示的样子,不排除拍摄角度有误。
(摄于7月17日9时40分)
“四世同堂”
500米河床不算短,但现在只保留下这么四个大小不一的壶穴,好似祖孙四代共聚一堂,故曰“四世同堂”
(摄于7月17日9时47分)
1997年发现者韩同林先生题写“天下第一冰臼”
(摄于7月17日9时56分)
“天下第一冰臼”发现地。
(摄于7月17日9时56分)
“冰臼的成因”石碑
(摄于7月17日9时57分)
“天下第一冰臼”的来龙去脉
《天下第一冰臼》简介记载:“天下第一冰臼”——是“中国冰臼之父”、中国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在考察了夹溪地质风貌后所题。“天下第一冰臼”又叫天螺涡,深8米,直径4米;几百万年前,这儿就像现在的南极一样被巨大的冰川覆盖,然后,第四纪冰川运动中,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冲刷,滴水穿石,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冰臼……
从1997年中国开始发现冰臼,到目前为止天螺涡是最完整的,它保留了距今200多万年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完整风貌。
(摄于7月17日9时56分)
“天下第一冰臼”发现地自拍
(摄于7月17日10时01分)
紧挨“天下第一冰臼”小瀑布
(摄于7月17日10时05分)
不敢认定小瀑布就是“天下第一冰臼”的“首创者”,但却有可能是 “天下第一冰臼”的见证者之一。
“仙人洞”
(摄于7月17日10时08分)
断裂构造(仙人洞)。“仙人洞”看似“仙人缝”。
野生石斑鱼
(摄于7月17日10时16分)
(摄于7月17日10时18分)
(摄于7月17日10时20分)
垂钓者告诉我,野生石斑鱼个头不大却味道鲜美。目睹如此清澈的水,相信这儿的野生石斑鱼肯定好吃。
(摄于7月17日10时29分)
返途,我在一桥栏杆上拍下此介绍,以证实夹溪在466年前(经查,1555年应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就曾是军事要隘。
唐朝文学家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那么,我们在寄情山水时,有无“游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说呢?我以为:游者在旅途,“解惑”是伴随始终的,是乐趣所在,也是期待所在,恰恰是在足下与心间,懵懂与领悟,不知与略知的组合与匹配中,我们会加倍理解见多识广的真谛在于“识”。“识”山水,“识”自己,“识”当下,“识”未来,也只有“识”得多,见多才会升华为更为秀丽的山水,更为魅力的人生。从这个角度赋予出行以期待,眼前不一样的山水会引领我们走向心中不一样的山水,洞开更新风景,领略别样人生。
(2021年第31篇
文字2177 图片22幅组
发布于12月6日
存档于12月8日)
截至12月8日18时40分阅读(21)
张锦文
维娟
蒋一峰
厉明
DA野(李建国)
杨丽
宋文
给各位阅读者统一回复:“谢各位亲朋好友对拙文的关爱。彼此的前方,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深情期待;彼此的身后,是我们拥有安康的足够底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