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心|中篇连载《童子盗盐队》第一章·慧贞团长的第一次行动
标签:
365文化原创小说连载 |
分类: 中篇连载《童子盗盐队》 |

童 子 盗 盐 队
前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九四四年冬末,故事的地点,是在冀东渤海湾一带的村落,以及大清河盐场。故事的重点,是关于盐的,当然题目已经广而告之,叫做《童子盗盐队》,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的孩子组成一支队伍去盗盐,这可真是有趣,好好的一群孩子,不去读书,为何要去做梁山好汉们干的活计?那么,请容我先卖个关子,且听我娓娓道来。
大清河盐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西面渤海沿岸。场区东西分别与乐亭县大清河和滦南县大庄河海口毗邻,南临渤海,与石臼坨相望,北与乐亭县曹庄子乡和古河乡接壤。
原作者宋淑芬奶奶就出生在革命先烈李大钊的故乡。宋淑芬奶奶是中共党员,是高级讲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等一系列的头衔,详细的简介,我会在这篇小说发完之后,再写后记时,做个详细介绍。
由于种种机缘,我与这位出生于1933年的原作者,“相遇”了,并以这样一个方式,将她的文字与我的文字相结合,不管这个作品以后如何发展,它能有多少人看到,能得到多少的认同,我都不得不说,我是为之而感到深深的激动的幸福感的存在。细想细琢,你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在本来认为根本不可能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这个机缘而交融在一起,孕育出全新的“生命”来。
宋淑芬奶奶的原稿,是按照电视剧本格式来写,而我在最初接触修改时,是按电影剧本格式来写,那时,一稿二稿三稿的,也折腾了好几稿,到现在,我想以小说的格式,把这个故事讲述下去,也是不想马马虎虎寥寥草草完事,我必须对得起我自己对文字的态度,也要对得起宋淑芬奶奶的故事。
写于2015年04月13日 凌晨00:21分
故事正文:
只听到,有个男中音响起,声调沉稳又略带点焦虑,只听他说:“抗日战争眼下到了最关键时刻,战斗是异常激烈与残酷!目前伤员是不停地增加!天津、唐山的地下党,费九牛二虎的劲送出的药也赶不上用,路都给鬼子截断堵死,现医务所已经停药好几天了,医务所长只好下令用盐代药,可目前情况是连盐都在紧缺中!”
男中音的声音落下好一会,才听到第二个声音响了起来,也是一个男性,透过话音磁性的沧桑感,我们大概就能猜到这是一个早已年过半百的男人声,只听这个男人说:“首长,给部队供盐的任务,就交给我们村完成吧。”
哦,原来男中音的身份是首长。首长同志在三更半夜来到这个村子,又是谈打战又是谈军用医药又是谈盐的,看来事情肯定是特别严峻的,不然,首长的语气也不会那般焦急。只听首长又说:“前线战斗眼看就要一举得胜,可偏偏这茬子出现药荒和盐荒,我们也考虑到盐区的特殊情况,所以就连夜赶来跟你们商量怎么解决,可是,你们村的青壮年都上前线了啊!”
那个男人声音接着响起,他说:“这个不难,把它交给我们的儿童团好了。”
首长声音里透出一点小惊讶:“儿童团?”
那个男人说:“对,我们村的儿童团是冀中地区模范的儿童团,是经过实战考验的。”
这时候,一个稚嫩的女孩声响起,她说:“请首长放心,村长能让我们团接受任务,那就是对我们团的能力有着把握。我们儿童团对周围每个盐场都熟悉,对四周的地形也都摸得很清楚,对每个芦苇荡更是熟悉得很呢。”
原来那个听起来声音像年过半百的男人是村长,只听那个村长干咳了两声,好像是在刻意转移因这个女孩过度自我打包票而引起的尴尬,这时,听到村长说:“芦花,任务都还没完成,可不能这样咋咋呼呼的瞎吹。”
我们没听到首长插话,倒是又听到这个叫芦花名字的女孩说:“村长,我这哪是瞎吹,这是事实。”
芦花话音落下,里屋开始沉寂下来,没有人再出声,投在窗户上的人影,消失在窗沿下,不过一会灯就灭了,只听吱嘎一声,屋门打开,村长和芦花相继一前一后走了出来,他俩的后头跟着走出一个瘦削的高个子后生,一副民兵打扮的样子。
只听这个后生说:“村长,你看这样好不,咱们把儿童团组为童子盗盐队,然后民兵来做配合,负责掩护和后撤运送。”
“好,就这么办。”村长皱了皱他那两道粗眉,额头现出了三四道抬头纹,他把眼睛看向芦花“芦花,你们团接下的这个任务很重啊!”
脸上像似被洒满星星点点黑芝麻的芦花,用着很坚定的眼神看向村长,她说:“村长放心,从鬼子眼皮底下盗盐,咱也不是第一回,要不,部队首长能把这么大的任务给咱?”
村长一脸担忧地看着远处,只听他喃喃念叨:“看慧贞她们晚上能得手多少,一弄回来,咱就赶紧给部队送过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