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南建水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历史格局

(2017-07-05 16:23:17)
标签:

杂谈

建水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多种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县城距省会昆明220余公里,从元初至民国时期都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镇。儒学、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相继传入,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宗教共同发展的历史格局。

建水的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

建水古称“惠历”,在古代彝语中意为大海子或水边的城,汉语译作建水。该区域位于唐朝时期著名的“安南通天竺道”中“通海城路”和“步头路”的咽喉地段,是云南通往安南(今越南)的交通要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东南通道。古代民族迁徙经过此地,并且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少数民族群体,包括爨、僰、白衣等。“爨”为现代的彝族先民。“白衣”在后世的方志中写作“摆夷”,即现代傣族先民,为建水世居民族。哈尼族为后期迁入并定居下来的民族,但是关于哈尼族迁入的情况只存留于神话传说之中。此外,回族先民随元朝大军迁入后,发展成为此地的主要民族之一。20世纪中期苗族迁入建水后,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民族聚居格局形成。

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共存格局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就成为中原王朝统治的政治思想,历代统治者运用儒学来教化民众,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因此,儒学是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进入建水地区,这以元代建立的文庙为标志。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随着建水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互动相继传入。《民国建水县志稿·宗教》载:“建水自元初创建指林寺,聘请高僧住持,始有释教。赛典赤到建治河,带来回教。自明初始有道教,而巫教最早元代以前即有之。”由此,建水地区形成了以儒为主,佛教、道教等多宗教文化共存的格局。

儒学传播。儒学在建水的传播始自元代,经历明清两朝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备的儒学教育体系,对地方社会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元朝统治者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建水设立文庙。明朝在建水设有临安府儒学署,文庙内设临安府学和州学,相继创办崇正书院和景贤书院,儒学教育逐渐兴盛。清代延续旧制,较前者有所突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水州学改为县学,新建崇正书院,原城西崇正书院更名为崇文书院,先后增办了焕文、慈云等书院5所。明清两朝共修书院7所,设义学10所,开办私塾百余所。

儒学教育的发展建构了地方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社会风俗的改变。自明正统年间出现了第一位进士,建水学子在历代科考中崭露头角。《建水县志》载:“建水自明正统七年(1442)考中第一个进士起……明清两代共出现文武进士110人,文武举人1273人。”巡抚欧阳重在《郡城寄贤祠记》中写道:“士习始变,人文始著,临安弟子无不学焉者矣。”在地方历史上就曾有“父子进士”“叔侄进士”“父子三进士,兄弟两翰林”的佳话。建水因儒学教育的成就获得了“滇南邹鲁”“临半榜”的美誉。

佛教传播。佛教最早传入建水的时间无可考证。根据地方文献和传说的资料,一般认为,佛教至迟在宋末元初传入建水地区。《民国建水县志稿·宗教》载:“建水自元初创建指林寺,聘请高僧住持,始有释教。”所以在此将指林寺的创建视作佛教正式传入建水的标志。继指林寺后,又建立东林寺、天王寺、接待寺等寺庙。

明代初期,佛教被纳入王朝的管理范围之中,寺院丛林增加,出现了诸多名僧。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临安府在城西指林寺设僧纲司,专管佛教事务。明代相继建盖南山寺、万明寺、观音寺、燃灯寺等20多座寺庙。佛教的发展还表现在众多名僧涌现。《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临安府》对广度、洪度、温成、衍成等僧人都有文字记载。清代延续明制,在东林寺设立僧纲司管理宗教事务,在燃灯寺设立公堂以惩戒违规僧尼。建水地区的佛教寺院增至80余所。由此形成以临济正宗为主导的四大派,即临济正宗、临济岔宗、曹洞正宗、洞山正宗。各派寺院中,以云龙山寺最为兴盛,规模宏大,驻寺僧尼多达数百人。

晚清至民国年间,建水的部分佛教寺院由于战乱被损毁,或是被民国地方政府征作学校和办公场所,但佛教信仰依然在民间存续。民国2年(1913年),云南省临石个阿蒙五属佛教分部在建水城东门外卷洞街成立,结社人数50名。民国25年(1936年),建水佛教徒在东林寺成立“净业社”,4年后改为“建水佛教会”,有会员300多人。 

道教传播。道教传入建水地区的确切时间并无据可考,一般认为起源于明代。相传明景泰年间已有修道之人在该地区出现。《民国建水县志稿》载:“邑人姚成,住北城外,姚沟洞,屡著异迹。”姚成在建水的传说中是一位能言风雨,有相当道行的神秘人物。

建水道教兴盛于清代初期,这得益于该地燕子洞和云龙山的开发,前者为道教“洞天”,后者为“福地”。燕子洞位于县城东30余公里处,清乾隆年间经地方信士倡修而成。云龙山早期为佛教圣地,明万历初年僧人圆创建云龙山兴圣寺。经过历代僧道和地方官员的扩修,云龙山形成了十二瑶台、三天门、一城一洞的格局,成为释道共存的宗教胜地。

建水地区的道教分为两个派别:清净道和天师道。《民国建水县志稿》载:“道教有二,(一)清净道,奉老子为教主,以修真炼性为宗旨。……(二)天师会(道),奉张道陵为教主,以祈福消愆为宗旨工作……”二者虽属同源,不过在发展方向上存在不同。清净道即为在宫观中修炼的全真派,清净无为,修炼升仙。明代初期至清代末期,建水的云龙山、燕子洞、观音洞、玉皇阁等几十座道观都有常住道士,游方道士云集,庙会活动频繁。据《云南通志》载:清末“建水县有信教人员409人。”天师道即为道教之“正一派”,在建水民间影响更为深远。正一派道士主要从事操办丧礼、消灾祈福的法事活动。民国初年成立建水天师会,结社者54人。民国21年(1932年)改称道教会,有会员45人。曲溪县(今建水县曲江镇)新街有道教信徒20余人。

多元宗教共存与融合发展

宗教首先表现于外在可见的物质层面,如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进入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并作用于人的实践行动。这可归纳为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共存两方面。

建水地区的多宗教共存可在当地的宗教设施和建筑中窥见一斑。建水文庙为滇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它与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共存于地方社会中。多宗教共存于一个寺庙或宫观的现象较为普遍,玉皇阁、云龙山、黄龙寺等便是儒释道共存的典型。玉皇阁位于建水城东侧,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道教宫观。后来,玉皇阁与一墙之隔的白马寺合并,形成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四大金刚和雷神十二将共存的格局,随即成为释道融合共存的寺观。云龙山本是佛教圣地,后来也成为道教名山,佛道教共存于一个道场。

儒学、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在建水地区形成了相应的民俗和宗教活动,构成建水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风貌。每年春秋两季的上丁之日,建水文庙都要举行祭孔仪式,仪式中有乐舞相伴,地方官员都参加。在一年之中,佛教、道教的法事活动周期性举行,影响甚广。儒家祭孔仪式与佛教、道教等宗教节日活动并行不悖。地方民众通过儒学、佛教、道教的信仰平台求神拜佛,烧香许愿,捐献功德,支持着多宗教的和谐共存。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时代的主流意识在建水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构建了当地深厚的儒家文化氛围。儒学、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因素渗透到建水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多宗教文化和谐共存的历史格局。

(曾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