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望志崔志芳:我们不希望自己的时代被埋葬

(2016-04-21 12:21:08)
标签:

杂谈

*博望志会是最好的创业人物媒体

http://ww2/large/006qyUr6jw1f347a5lbbuj30zk0qo416.jpg



我们不希望这一代人的奋斗被埋葬

希望通过博望志

把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留下来

 


| 邱清月

编辑 | 小肥人

自述 | 崔志芳


浮躁又喧嚣的互联网世界里,媒体表现形式在不断更新变幻,快捷的网络带来了信息爆炸,同质的内容摧毁了阅读激情,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做什么?

博望志希望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成为最好的创业人物媒体。

以下就是博望志联合创始人崔志芳在常州网络社群大会上的演讲。

 

 

http://ww1/large/006qyUr6jw1f347bhwxbnj30zk0qoq51.jpg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深度人物报道在内容风口下的生存姿势」。我这个演讲主要讲三个部分——我们打算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么做。

 

先说我们打算什么,就是我们是怎么打算的。首先我们先破个题,就是内容风口下的生存姿势,与深度人物报道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如今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往互联网上去。媒体的发展也是一样,从传统媒体,所谓最早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等;到网络媒体就是门户、视频网站;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的公众号平台。

可以说媒体较之以前已经通过互联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所谓富媒体的时代,通过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各种渠道,有大量的UGC内容的以视频、文字、图片、H5等等的形式涌现,也就是说到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媒体源头的时候。

那么基于这些平台的多样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势必会导致出现一个内容的风口。我们看到,现在网上的内容形式也是让人眼花缭乱,段子、长图、微电影、小视频、自制剧、直播不胜枚举,各种公众号自媒体干啥的都有。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的一个内容风口浪尖之上,我们要做一个自媒体,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是的,我们应该找到一个适合我们的东西,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深度人物报道。

其实我们80后这代并不是互联网原住民,这代人是读过报纸杂志,又上了网,又玩儿到微博微信的一代人。我们时常会思考,在现在眼花缭乱的内容风口,这些大量充斥的内容大多是消费品,大家一看笑笑就过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呢?好像不是。

我们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认真做点事。我们团队的几个合伙人,我自己也是在互联网媒体混过很久的人,我们其实越来越发现,真正去做实际深度调查,埋下头来认真做深度的人,越来越少了。网络媒体越来越呈现短平快,抄来抄去,转来转去的内容占据主流。我记得我们主编小肥人曾经说过他的观点,他说我就是看不惯现在这些人的这种做事方式,针对人物的报道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招一些小年轻的记者,甚至实习生,草草的做一些访谈,简单写点东西,弄个标题党,就上去了。那我们现在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东西……

既然是做文字工作,那我想说一两句文化层面的感受,我最近看了两篇文章挺有感悟,一个是写许知远的,他大概意思是说,如今很多创业者在他眼里都是愚蠢的,这些创业者会有报应。因为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创业,搞的都是类似于互联网化的温州,这些人做的事其实对思想、对文化、对理想、对人文缺少关怀,他们不学习以后会后悔等等。另一个是我们写高晓松的一篇,他也提到IT公司里面有很多音乐人才,他总想把他们弄出来,写歌,回归音乐创作等等。

我们看到比我们长一辈70后的这些,让我们尊敬的文化人,已经开始了担忧。包括我们在高的文章前面有一句评论,他对改变世界「仍怀有一丝‘愚蠢’的幻想」。当然这个「愚蠢」不同于刚才那个「愚蠢」这个是褒义的。其实他们的意思我们明白,他们是希望看到有人能做些更有价值的事,往大了说就是对改变世界更有意义的事儿。我们可能没有他们层次那么高,但是我们觉得我们还是有点类似的想法,我们也想做一个类似愚蠢的人,做点愚蠢的事儿。

那前面说了,如今互联网内容风口是大潮流,大家都往里面走的时候,都去掺和的时候,我们反而想的是逆潮流而动。因为道理很简单,我们是财经圈出来的记者和编辑,我们深知经济学一个最简单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就是所有人都去做同样的事儿的时候,这东西就没意思了。另一个层面就是我们想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儿,想去试着记录这个时代的一些人,一些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人物呢?这就进入我们第二个环节——我们要干什么。

首先说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人物,刚才说了,互联网上那么多东西,小咖秀、段子手、鸡汤、自制剧等等。我们为什么要写人物呢?因为我们觉得,历史是人物创造的,如果我们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有价值的事儿,没有比写人物更好的了。

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他时代的标志,这些标志就是体现那个时代年轻人正在做的事儿!

中国百年以来的历史,如果我们给她简单贴几个标签,我想其中一个维度可以这样贴——自由、战争、文学、发展;那对应的年轻人的行为可能就是——去呐喊、去拼命、去创作、去创业。

我们知道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从帝制时代要走向共和,人们意识到了自由的重要,这时候文化届出了梁启超、出了鲁迅等等,他们以呐喊的形式去奋斗;之后历史发展到革命时期,人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理想而走上革命道路,我这里放了一个孙立人,我们的抗日英雄,这个时候年轻人都是去拼命;解放以后,到了80年代就是我们出生的时候,为了和谐中间的历史就过了哈,那么这到了和平时期,人们是用文学去表达理想,去表达对美好的向往,比如顾城的诗,那这时候的年轻人的标签是去创作;如今21世纪,是互联网IT科技大发展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去创业。

通过上面的这些,我想说的是,不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做的什么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在为了理想去奋斗,他们的初衷都是对于美好生活、人生的向往。

同样这个时代创业也许就是他们的追求行为,代表着这个时代人追求理想,奋斗标签。所以我们想着,我们应该用心的把这代人物记录下来,把他们做的事儿,记录下来。

历史是人物创造的,是人物们一起演绎的一个一个的事件组成的,一个时代的历史就是这个时代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整体过程。

根据微积分原理,当着一个一个的人物和事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呈现的就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图景,或者说至少是一部分图景。我们想的是哪怕我们能把这一部分图景有所描绘,我们就觉得这是我们在内容风口之中,我们更喜欢做的事。我倒不是说写深度人物就一定最好,但是写人物更适合我们,那我们既然想做这个事儿,就尽力把这个事儿做好。


那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进入了第三部分——我们要干什么。

那先从行业上说两句,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行里人嘛,不能说拍脑袋就决定我要写这个创业圈深度人物报道,我们肯定是有分析的。首先针对二级市场的媒体数量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报纸,包括一些周报,一些日报,四大证券报,中证上证一财等,这里的特征就是媒体并不多,但是他们非常厉害,也会出一些深度的内容。

而一级市场呢,我们看到现在的创业公司很多,不计其数,可以报道资源很好。然后与之相配的媒体就不一样了,媒体虽然很多量很大,让人记得住的也不少,我这就不说名字了,大家都知道,但是少有有质量的媒体,就像刚才我说的,写一些汤汤水水的内容,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一些写法。

我们觉得可能是因为创投圈大多集中于互联网,而现在又是一个短平快的风口时期,所以鲜有人做深度的内容,大家觉得那么写好像不太适合。又或许这些东西来得太快,那些优质的记者资源还没来得及匹配过来。

总之就是说,我们感觉一级市场有很多好的报道资源,但是做深度的媒体少,所以我们就觉得可以做。

所以基于这个初衷,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个个的去做,真真正正的去接触到每一位创业者,去了解他们的故事。通过我们的平台,去记录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个时代的一些痕迹。

我们要聚焦于人物,通过人物去讲故事,去引出一件一件创业相关的事件、项目、奋斗的过程。当一个一个人鲜活的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刻画出整个时代创业生态状况,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能为想了解这个圈子的人,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我们力争在两年之内,做成一个创业圈最好的人物媒体,认真去做,总会给读者一个结果。

那么具体说我们现在已经发了大概四五篇深度人物报道,我们每一篇都是前期要做大量的准备,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比如我们第一篇稿子写的是亿欧网的黄渊普,我们大概跟他聊了8-9个小时,从中午一直聊到天黑;我们采访黄太吉的赫畅,包括他本人和他的朋友同事,我们大概聊了7个人,打出来10万字的录音素材。我们去采访的人物他们都很忙,有时候约个3-5次才能约到。我们每次都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后,基于几万字的内容,最后成稿6000多字的深度报道。

所以说每一篇深度文章,我们都是非常用心的去做,我们也真的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工作真的会经常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与感动。

比如有一些采访过程中的细节就经常会打动我们。比如一个创业者,我们姑且叫他老吴,他非常资深的音乐人,当坐在我们面前,倾诉他从小立志做音乐家,却通过10年的检验,发现自己不是天才时候,内心的痛苦;一个20年前的老牌儿文艺青年,后来成为了天使投资人,变成自己年轻时曾经最痛恨的中产阶级的感叹;一个同吃同住同睡的创业合伙人,在事业刚刚有点起色时,背后捅一刀的无奈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在做人物深度报道的时候,不断的给我们很多感动。感叹这个行业的不容易,感叹这里面的人和事儿。

老实讲其实我们最初做深度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忐忑,如今互联网内容快消的时代。大家会喜欢吗?但是当我们的稿子发出去以后,得到的积极反馈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反馈比我们的预期好太多了,很多人非常喜欢去转发极力推荐;还有很多人来找我们说能不能去报道他们;包括很多粉丝加我们,给我们后台留言,请教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编辑上面怎么修饰排版,可以用什么软件等等;甚至有人给我们投简历,说想加入我们……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其实起初我们没想奢望这些,真是非常感谢有这么多关注和宠爱我们的朋友。

当然反馈也不是说100%都是好的,我们初期刚开始做,肯定有各种不足。我们最近也看到一条留言,有人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你们看似披着格调的外衣,但内里挺low的,名不副实什么的。

其实我觉得吧,格调这东西我们倒还真没特别刻意去如何如何,品质和美感的表达我们肯定是认真做的,我要做就把它做好,要不我做他干嘛,对吧。包括文字写作这就不说了,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嘛。

当然前期肯定会有各种不足,比如产能不足,其实我们特别希望有好的写手加入我们……包括缺少专业的设计啊等等一些难言的苦衷,你知道做一件事情有些时候受于一些各种条件,我们可能会做不到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就是有时会想的到,做不到,但这仅仅是开始。

我们有个特别好的朋友,也是个创业者,因为采访而结识,我记得他曾经有句至理名言:「有时候我们在见到理想的本来面目之前,学会吃点屎垫垫。」所以有些时候确实会受到各种限制和实际情况的制约,我觉得这都正常。我们平静的接受这一切,并不断的继续努力前行,这已足够……

其实我们也确实在招募一些写手,招募优秀的设计等待,我们也非常期待有高手加入我们,大家有好的推荐或者自荐的也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

我们也在想着怎么去更多的跟粉丝们互动,今后也会做一些粉丝交流会,演讲沙龙等等。我们也非常欢迎和期待能跟大家来坐坐,来聊聊。

我们希望是把博望志做成杂志的品质的,我们希望今后我们有足够多的作者的时候,我们可以每天都出深度报道,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更多的栏目。未来我们还打算出书,并且会在积累了一定的报道内容的时候,不断的去出书。我们幻想或许过了多少年以后,有人对这个时代的创业圈感兴趣,翻开这些东西,能看到一些他们想了解的故事。


我记得之前我看过吴晓波的一篇文章《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他大概就是通过演义比喻的方式写一个小村落的发展,然后影射整个我们这个大时代,对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担忧,对理想主义东西动缺失感到失望。我相信可能还有人抱有跟他一样的想法。

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太一样,我们觉得在创业的这个时代里面,本身就有很多理想的东西,奋斗的东西,感人的东西在上演。就像我前面讲的时代的标签,这个时代是创业的时代,其实正是我们30多岁这拨人的黄金时代,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可歌可泣的,博望志本身也是创业项目,我们和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做过了的东西,我们不希望我们做的事儿被遗忘,我们不希望这一代人的奋斗被埋葬。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记录,把这个时代的一些东西留下来,记录下来。即便是留下的东西不好,或者后人判断不好,那是后人的事儿,至少我们记录了。

我们要表达的是,我们写的东西,你要是看完觉得就不行,那再说,但是你不能说我们什么都没做。我们要记录的是,不光是博望志做了,很多人都做了,都为了理想而努力了。我们写的这些东西,如果后人觉得不好,那我们也都认。但是至少我们记录了,如果我们没记,那后人就会觉得我们就什么都没做,那我们可就太冤了……

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讲这些,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