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打烊,大地艺术节可以逛足三天三夜!
标签:
艺术 |
Hey Everybody~
一年过得好快,转眼就要到农历新年,回顾过去的一年里,大湾区的艺术展览经历了延期开幕、临时闭馆等种种困难。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热衷于看展览,参与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分享给大家当代艺术不断蓬勃或持续的发展状态,感谢大家过去一年对好物门的支持与厚爱,希望2023年大家都可以从艺术展览中吸收灵感,用一种新的观点和角度去看世界。
本期,我们将分享迄今“国内首个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Let's go!南海~
# 8个展区
# 艺术节展场近176平方公里
关于“大地艺术节”
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于1996年开始筹备大地艺术祭,旨在唤起大众对于逐渐遗失的乡村的关注。作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综合性户外艺术节,内容形式包含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文化活动,用艺术激活不断衰颓(人口日益稀少,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乡村,让原本荒芜的地方变为乌托邦。
这次,北川富朗担任了本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顾问。共有来自15个国家(或地区)的134位/组中外艺术家,带来73组作品集结南海,以艺术为路标的乡土巡礼,融入了乡野、古村落、小岛、老街.....分8个展区,在南海西樵镇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让本地人于外来者以多维角度重新认识最初的湾区南海。
TIPS:2023年春节大年初一照常营业(春节不打烊)
艺术节服务站于室内项目开放时间照旧为每日:10:00-17:00
作为广东人,细细个就知道有南海这个地方,印象里就是西樵山、西樵大饼的记忆,却没有想到源于亿万年前,西樵山便已矗立,宛若地理之锚辟水生土,开启了三角洲沉积酝生的进程,是为地理之初;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新石器文化是点亮珠江文明的灯塔,是为 文明之初;南海之名始于秦始皇所设岭南三郡之南海郡,两千余年声名不改,从行政区划角度奠定岭南乃至今日广东格局,是为岭南之初;始创于宋代大成于明代,南海人用勤劳智慧建造出世界灌溉遗产桑园围,更衍生桑基鱼塘,固水兴土生生不息,是为家园之初;历代中原人民南迁云集于南海,开拓精神薪火传承,宗脉凝聚促成民系,是为广府之初;西樵山于明清之季书院盛集,诸子辈出聚成理学高峰,是为文脉之初;南海康有为、陈启沅等先辈,在文化与工业上孜孜探索,是近代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明之初;改革开放伊始,南海人率先破题形成“南海模式”,是领改革风气之先的进取之初。艺术节策展主题“最初的湾区”也由此得出。
·
关于大地艺术节的特征,建筑设计师王旭用了三个字来形容——“无边界”,而无边界则体现在内容无边界,地域无边界,体验无边界,参与者无边界。以艺术为主轴的同时,大地艺术节的内容还融合了地区文化、传统耕作、土特产品、娱乐表演、美食美酒、手工技艺、民间节庆、自然山水、交通住宿等。原来生活与艺术本就不冲突,果然是“艺术源自生活”呀~
策展团队以“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共三大组团以及“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8个艺术分区。
线路 1 :听音湖 - 太平墟 - 平沙岛
线路 2:
线路 3 :渔耕粤韵—儒溪村—西岸凰岗村
8个艺术区域之间自驾车最长约30-40分钟可抵达
每一个艺术区域都得花一点时间,好物小队用了三天时间,慢走慢逛寻觅艺术,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探索与体验,建议大家预留多一点时间,不同的展区之间需要驱车前往。
·
好物小队驱车抵达时,阳光明媚,天气正好,比起按部就班的一个展点接着一个展点的逛,好物小队一致认为毫无目的地随机漫步带来的观展体验感更加高!除了观展游展,这场展览的展场也非常适合一家出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沿途还有绝美的自然景观!
Day
1
一趟80、90年代的旅程
我们跟着策展团队负责人何海洋老师率先抵达第一站:太平墟
何海洋老师带着我们去第一站太平墟,他解释了策展团队在做项目文化梳理的时候发现,其实广东南海位于西江、北江流经地带,在陆上交通尚不发达的80、90年代,临江意味着有对外的通道。与平沙岛隔江相望,临近西江沿岸的太平墟,就是当时南海重要的水陆交通节点。
平沙岛的太平墟是粤西、粤东往返的船只在此进行赶集的旧墟市,渔民、商人聚集在这,各式商品在这里发生交换。昔日的繁荣变成岁月留下的沧桑,现在仍有居住在太平墟的老人群体,他们成为太平故事的讲述着,介绍这条旧墟的故事。
老街坊回忆道,以前太平墟两边都摆满小摊子,摩托车、自行车都开不进去,想进去赶集的人只能步行前往。在那个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太平食品站更显拥挤,村民在站前拿着肉票排着队换取所需的肉类。这个太平市场解决了一日三餐的基础,所以太平墟在南海人心中的位置不言而喻了。
·
分享几个好物小队印象深刻的作品:
马岩松艺术装置《时间的灯塔》
装置所处的旧市场楼位于太平墟,面朝西江。我们从一楼登上顶楼,顶楼景观真的绝了!顶楼长满了仙人掌和各种野生花草,简直是细节尽在每一处,你看到的破旧窗户里,蔓延生长的植物,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及活力。
马岩松:“建筑虽已废弃,但很多植物从建筑结构的缝隙中向阳生长,让人感受到生命力。我们希望从废弃中创造出一种共同生长的新生,人们从老结构中感受到新的能量和感知,也给整个地区带来对时间维度的新认识。”

陈粉丸 《阿墙》Hello,walls ,2022 空间装置
艺术家认为建筑,剥落。人,离开。这是对称的。她用老建筑留下的痕迹进行镂刻创作。整个空间挂满数不清的垂吊墙皮,“阿强、坚仔、林叔……这些剪纸树叶上还有名字呢!”名字广味十足。现场的艺术推广员阿姨还为我们讲解作品的来源,里面全是曾经住在太平墟的居民名单。
在太平墟了也随处可见这位艺术家为旧建筑点缀的伏笔,也是有迹可循。

家的风景-《猫的船》
在太平墟街道某处看到有几个舷窗,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走近原来里面睡着四只猫咪。据说这位艺术家抵达南海便于猫结缘,所以以猫为主题进行创作,艺术家造了四扇圆舷窗;分别为猫咪出入口,孩童视角、人视角、上帝(猫)视角。四只猫咪靠近窗口晒太阳,偶尔伸伸懒腰跟观众打招呼,被萌到了~
其他作品:

空间交错,新与旧的对比,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印象深刻
这家30年老字号饼店,也被设计师重新设计招牌,焕发新机。
第二站:平沙岛
坐渡轮抵岛、在江风吹拂下看平沙日落
抵岛后第一时间去海边餐厅饱餐一顿,南海出名鱼鲜汤靓,粤菜越食越过瘾!这个餐馆也是被艺术家刘庆元布置过,窗花和点餐菜单都是浓郁的广府味,太有亲切感啦!好鬼钟意!

刘庆元《海边餐厅》
平沙岛的艺术展品分布在不同的村民养蚕房里,不同的艺术家也跟距当地村民的风俗进行创作。
·
最让好物小队印象深刻的,应该是热情给我们讲解这里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完美地与当地文化和村民生活状态融合。
罗伯茨&彭斯《人人都是赢家》
居然说这是互动装置,我们可以拿着篮球投篮,艺术身边的志愿者讲解,这个作品是平沙岛岛图,每一个框就是代表每一条村。我同事中了一条村

浅井裕介(日本)《5亿年的礼物
》
平沙岛印象较深刻的应该是这件空间作品,别有洞天哦~这个养蚕房有上下两层,第二层是才屋外的楼梯上的,第一层我们看到一个暗黑的空间,留着几个透光的洞,有小木梯可以攀爬看到夹层,登上才知道原来是一副巨型画作。艺术家以土壤作为创作材料,艺术家认为,土壤就是诞生于5亿年前,古代人类在还不知道种子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认为土壤本身是孕育生命的源泉。
Day
2
寻找艺术足迹之旅
第二天,我们前往国家5A旅游景区:西樵山
其实这花了我们一天的时间,主要是作品较,分布也是靠脚寻,建议先自费乘坐观光车进出景区,纯靠双腿走上山需要2小时哦,别冒险,等车吧~
我的同事特别喜欢游览景区,他说这里是天然氧吧,太巴适了~
分享一下好物小队印象深刻的作品:
文那《喵喵妙》
这座像庙一样供奉的喵喵妙真的很有意思,艺术家画了上百只神仙猫咪,她还暗藏了一只是正常猫咪,我们找了半天才发现,特点,不穿衣服的猫咪。
这个名为“上岸”的装置(右图)被放置在池塘中,而池塘的水位随季节而变化。柱子见证了潮起潮落,水中的“神狮”有些已经上岸,有些还在努力奋斗。屋檐下的庇护所为这片“海洋”点亮灯塔,也是上岸的“神狮”们欢庆的时刻。名为“高升”的装置(左图)传统舞狮的形态用新潮的手法表现,吉祥可爱的元素被局部放大。眼睛的形态,有的昏昏欲睡,有的炯炯有神。嘴巴大大张开露出舌头,弹簧与鼻子固定在一起,随风微微摆动。舞动的狮腿进行了图案的重绘,等待着步步高升。
Day
3
寻找岭南童趣味
第三天我们先前往第一站桑园围里水脉之村儒溪村,据说这里早在宋朝开始小范围建堤围,直到明清,随着筑堤和围垦的规模变大,许多小围堤变成大围堤,逐渐形成了如今著名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
·
分享一下好物小队印象深刻的作品:



朱哲琴声音装置《西樵禅钟》
这个声音装置就在艺术服务站旁边,进入空间里有一个“钵”,观众可以敲打,敲打的声音也非常治愈。
这是艺术家朱哲琴为儒西村创作的公众参与性声音艺术互动装置。也是朱哲琴希回归家乡的最新创作,她将自己与故土大地真正的连接。作品通过声音驱动,由观者、发声媒介、主体互动装置、水与灯光构成,搜集儒溪村桑基鱼塘民居生态的声碎片,重新剪辑编辑,将一日十二时辰浓缩在十二分钟循环往复,让观者通过赋仪式感的为获得听与见的回应。


这个空间里布置非常岭南风格,有神台灶、土地砖,但是转入房间里,你回看到墙上有小人画,艺术家雕琢了墙上的灰进行创作,再上色,里面的人物也是这里的村民的生活状态。
讲到大地艺术节全区域好物小队认为最出片的区域和小队成员票选最喜欢的区域,应该是渔耕粤韵。
·
“渔耕粤韵”其实是一个旅游文化园,目前已建成的桑基鱼塘文化体验地。走进园区,河涌交错、以大榕树为中心的湖心岛、密布的鱼塘、塘基上的桑树、塘边的小木屋,这个极具岭南农耕特色的画面,惊喜地出现在眼前。
沈烈毅艺术互动装置《鱼跃鸢飞》
主编最喜欢的作品,这个大鱼互动装置非常有意思,在大榕树顶部,底部是与翘翘板链接,观众参与互动,装置自然动起来,据说晚上还会有亮化效果,遗憾我们只能感受白天的效果。
沿着艺术路线寻觅,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木屋,每一个木屋里都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然而,我们走到一块大空地,上面置放一条非常抢眼的作品。
好物小队在现场捕捉到了“地头蛇群众”进行随机采访:


第一位摇着尾巴的汪酱说很喜欢这场艺术节,,第二位在晒太阳的喵酱说让我们不要打扰它睡觉,以上是好物小队的全(hu)部(shuo)报(ba)道(dao)~
艺术节策展团队介绍时说,有些作品是永久性的,意味着这些作品在艺术节结束之后,仍然会与当地的村民一同生活,因此好物小队发现在现场的许多作品实际上与当地的村庄十分和谐,作品的创造者采用了更加亲民亲切的方式,让他们的作品恰当地融入进了当地人的“圈子”。真正感受艺术在生活,这场南海大地艺术节值得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去体验吧。
祝各位读者:2023年tu然暴富!tu飞猛进!!!
『最初的湾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时间:2022年11月18日—2023年2月19日
后台回复“大地艺术节”即可获取艺术节通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