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读后感
(2024-09-24 08:20:11)
标签:
教育 |
谈及教育写作,相信很多老师在专业表达方面都感到茫然、挫败和无能,颜莹老师的这本专著就是教师专业写作、专业表达的指南。这本书从认知的转变、方法的掌握、成果的呈现三个方面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育写作的价值,清晰地解构了教育写作的方法,引领教师突破“教育写作的现实困境”。
一、唤醒研究意识
诚然,教师们在面对教育写作时,往往纠缠于“写什么”与“怎么写”,偏偏忽视了“为何写”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实“为何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写作的价值观。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与“研究”并行,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中精进,改进教育实践,才是新时代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与角色的完整认知。因此,颜莹老师提出教师需要“认知觉醒”,只有唤醒了教师自觉,再通过写作推动他们实现“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师教师专业视域下“实践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的融合统一,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被动写作、功利写作的状态,从而使教师产生自觉、持久和深沉的写作动力。
二、树立问题意识
而如何结合自身实践中的体悟和经验,将实践与思考进行升华,结构化为教育论文,成为了教师写作中最大的难点。颜莹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具备一种职业敏感,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抽象出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问题,带着从实践中生发的问题,再思考,再研究,再实践。她还提到“对于不同的作者来说,没有最好的写作问题,只有最适合的写作问题”以及“老问题有新发现,就是一种创新与进步”,都让我明白了寻找一个好的问题,是研究的开始,也是写作的首要任务。
三、走向专业表达
事实上,准确地表达问题是论文写作的核心。语言表达也是教育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颜莹老师强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对象感”。所谓“对象感”,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先考虑论文是写给哪些人看的,他们想要了解什么,哪些内容是自己想重点想表达的,哪些背景可能是读者不清楚的,要有所交代的,等等。有了这样强烈的“读者意识”,在提笔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交代清楚,表达明白,让读者读起来顺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颜莹老师在书中呈现了一篇教育论文从原始稿件到最终发表的“蜕变”过程,一文三改的过程着实不容易,好论文也需要不断地打磨,才能在观点、内容、表达等方面日臻完善,最终真正成为一篇好论文。书中呈现了论文一稿、二稿、三稿的对比示例和修改意见,使广大读者可以从对比中进一步体悟,如何精心打磨自己的论文,才能使论文真正达到发表的要求。颜莹老师对于这篇教育论文的修改意见非常具体,虽是一篇语文学科的论文却给我很大的启发。
四、遵循学术规范
颜莹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提到了很多老师对摘要、关键词、注释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写法,降低了论文的学术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发表,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论文写作时不仅要具备完整的学术要素,更要遵循相应的规范。
最后,教育写作,唯有坚持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