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析废名小说《菱荡》的意境美

(2018-06-12 23:06:26)
标签:

意境

抒情性作品

评析废名小说《菱荡》的意境美

201611040111 汉语言文学四班 卢旭欣

废名先生所作的《菱荡》是短篇小说集《枣》中的一篇,《菱荡》的全文并未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菱荡为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向读者描绘了陶家村的地方风貌、四时佳景。让读者沉浸在宁静、幽深、和谐的乡村田园环境里,从菱荡圩映照出的人生景致中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菱荡》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更像一首散文诗,其充溢着美的诗境、画境,亦有禅趣,着实达到了意境的水平。

作者从文章的开头就细细地描绘着一个风景秀美的菱荡圩,由远及近不同的视角写出陶家村幽深恬静的景色。先从远处鸟瞰陶家村,陶家村的瓦、墙、砖色彩凝重而分明;再从塔上的枫树下远眺菱荡圩,这里的风景和景象引人入胜;又从走在坝上的视角近望菱荡,人们走进去,走出来: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屋瓦,泥墙,石灰画的砖块分明···/坝外一重山,两重山···稻田自然一望而知···这庙大概是村庙···/望见白水的一角···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             选自《菱荡》

在这幽深恬静的景色里,作者用富有诗意的片断勾画菱荡的主角陈聋子:坐划子进菱荡摘菱角;提竹篮入石家井送菱角;在暮色里担水灌溉他的菜园······将陈聋子的身影、浣衣妇的笑语、这些平凡人细琐的平静生活融进了菱荡碧绿的涟漪中,成为与人物性格相融合的背景。而在这质朴清远的环境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村生活以及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俗的怀念与热爱。他虽是精细地描绘富有诗意的环境,但实际上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方式。

从另一方面看,《菱荡》中景物描写是清雅淡丽,质朴清新的。比如写行人“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有时听得斧头斫树响,一直听到不再响了还是一无所见”。只用寥寥数笔,便把陶家村坝上的树多林密,幽深清远的环境写出来了,颇有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静谧之感。再如他写菱荡内外的美景:“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读毕,便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脑中浮现菱叶半荡,坝上树林茂密以致不闻鸟声,不见水色,空留幽寂。须绕道而行,才能豁然开朗,但见水天一色,绿、白相融。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韵,紧接着笔锋一转,又写:“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作者用垂钓者的平静营造孤独、清冷的氛围,这“静寂”的意境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射,而此刻也正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虚亦有实,虚实相生,令人不得不承认废名先生的小说确实有着唐人绝句之风。

《菱荡》没有剧烈跌宕情节,甚至可以说,在文中,作者只注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只注重情韵而不注重性格,人物的性格刻画几乎是平面静止的。这是因为作者努力将美的景色、美的乡土人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美和道德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以质朴平和的美感。让读者不仅被文中清新淡雅的美景所吸引,更多的是被所打动。《菱荡》的主人公陈聋子,他有“菱荡”般纯净透明的心,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对于尘世的噪音他充耳不闻,他也不轻易说话,而是在每件乡村世俗之事守本心,于平淡质朴中追求生活情趣,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近似陶渊明“抱朴守静”的含蓄自然的笔风,具有浓郁的诗意。废名先生用传统的诗歌意境歌颂了原始古朴的乡土人情美,为读者描摹出一幅清淡的写意山水画,透露出乡村的神韵,使他的小说含吐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此间营造出的淡雅平和的意境美,也显示了他高远的境界和淡泊的情怀,韵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