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15级中一 刘安可)

(2017-05-02 17:03:5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

 被闻一多先生点评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更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着迷。生活在繁星璀璨的盛唐的张若虚,连字号都不祥,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却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http://s15/mw690/006q9DDnzy7aL9x0o6a8e&690刘安可)" TITLE="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15级中一 刘安可)" />

全篇以题名为创作中心,勾勒出一幅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的清澈空明的艺术画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夜色美景,第二部分抒人生之感,第三分部则转入男女相思之情谊。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既看似通篇写景,亦似皆为情语,实则二者水乳交融,景中藏情,融情入景,加之虚实相生之境,读来荡气回肠,余韵袅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日江潮,充盈开阔,似乎要与海齐平,皎皎的明月从望不到边际的江海上升起,顿时清辉撒满了水面,波光粼粼。一个“生”字,把平静的画面瞬间点染得活泼起来,月升一动,气氛便流转起来。水流满载着波光奔流了千万里,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朗照呢?看似只是反问,实则承接着后文的思考,即“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曲曲折折萦绕着芳草茂盛的原野,月光洒在花树上,好像是落下了一层洁白的雪。黑夜仿佛将世间万物的色彩都吞没,独独月色皎皎,镀下一片银辉,使得流霜不觉飞舞,沙洲上的白沙也和江水混为一色。诗人紧扣诗题,创造了一个仙境般美妙的世界,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动静交织,美不胜收。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皆是空明清澈,甚至没有纤尘飞扬。一轮孤月把漆黑的夜空照得格外明亮。诗人从幽静恬淡的夜景中,将读者的视角引入到挂在苍穹中的那轮明月上。明月在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文学意蕴,它既有阴阳圆缺,又长久永在,人们借它寄托相思,而明月本身却似离人一般孤独。所以,这轮孤月成了情感的突破口,是谁在江畔见到第一轮明月?江边的明月又是在哪一年第一次照耀江边的人?这种追问就像是永远悬挂在天上的月亮一样,即使世世代代无穷无尽,也依旧似去年一样没有变化。明月徘徊在中天,一年一年“望相似”,它是在等待着谁呢?没有人知道,只看见大江急流、奔腾而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逐生波澜,将诗所承载的情思推向了更加开阔深远的境界。

与明月相似,江水也是流动不居的,但又永恒地在天地间流淌,诗人把它们与人生紧密联系起来,便引发出对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在水天相接,明月清朗的巨大背景下,渺小的生命个体站在了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就如登高,似观海,内里生发出一种惆怅的美感,清晰地洞见人生的短暂与孤独,茫然无措,忽忽若有所失,又徜徉在永恒存在的宇宙空间里,对得失和生死有了前所未有的领悟,使之精神获得愉悦和满足。诗人的思考从生命的转瞬即逝,到意识到人类世世代代延续,如明月流水一般绵长无穷,足见其胸襟之开阔,视野之豁然。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诗人从苍茫的人生之感慨转入到男女相思中来。《古诗十九首》中有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云”正暗喻着漂泊不定的游子,也呼应着漂泊不定的扁舟。游子像一片白云一样远行千里,青枫浦的渡口上等待的人眼泪早已千行,禁不住绵长的愁思。“谁家”与“何处”皆不知其所指,在此应起着互文的作用,一家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就有一处的高楼有望月思念之人。正如李清照所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八句从思妇的角度,抒写对离人的思念。朱楼上的月光时隐时现,像是在廊道徘徊,照进了心上人的妆镜台上。这两句,属“徘徊”二字用得极为精妙。诗人既是在写月光在浮云遮蔽下忽明忽暗,也将明月拟人化,似是可怜思妇,不忍离去,还可以说,徘徊的不仅是月光,也可能是坐卧不定、心绪不宁的思妇。许是月光的搅扰,她试图赶走,但是玉户帘中的清辉“卷不去”,捣衣的砧石上的亮光拂去又来,两句尤为传神地刻画出了闺中妇人相思难解时没来由的嗔怪之态。两人之间,可以相互瞻望,却不能听见任何远方关于你的消息,想要借助鸿雁捎去音信,可它们也带不去这片缠绵的月光,想让水中的鱼儿传话,却见它们也潜入水底,只留下江面一圈圈波纹,只好希望能够借助月光寄给你我的思念了。诗人巧妙地调动身边之景,月光、高楼、垂帘、砧石、鸿雁、鱼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迷惘和忧愁,营造出一种清明哀怅的意境。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这八句写游子。昨夜梦见幽潭间的落花,才发觉春天已经过半,而我仍然不能还家。滔滔江水不断奔流,仿佛要把春天带走了。其实流水带走的岂止是大自然的春天呢?我的青春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斜月西沉,藏进茫茫的海雾里,可是世间离散的人儿,各分南北,路途遥远,相聚无望,叫人思断肠。“沉沉”二字重叠,更加深了彼时游子的苦楚和煎熬。这样美好的夜晚,又有多少人趁着月色赶路回家呢?只看见那江畔的树影在月光下摇曳,勾起看客心中无限的思念。诗篇以月光“摇情”收束,月光之情、思妇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乃至读者之情,统统交织在一起,在这湾江流中,在荧荧芳草前,在清幽月色里,袅娜多姿,醉人心神。

 

二、虚实相生

作品贵在虚实相生。所谓实,就是现实、事实、具体的有形的人或事物,虚则是指抽象的事物、情思等。叶燮在《原诗》中就强调过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一代美学大家宗白华也有过这样的论述“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虚为实,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这首诗的开篇便大笔挥墨、气势不凡,虚与实完美融合,虚虚实实,迷离空濛,令人目迷神驰。春潮是眼前之景,但诗人并不局限于目之所及,而是延伸到广阔无垠的大海,空间瞬时扩展,似乎囊万物于目前,更显得大气磅礴。明月从海上“生”起,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画面灵动之感,虚中寓实,富有情趣。接下来诗人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写朗朗的江面,写像是撒满雪珠的花林,写看不见的流霜和白沙,都是侧面烘托月光的皎洁,都是虚中寓实的虚景,却将天地万物在月光之下,仿若银装素裹的仙境,写得丝丝入扣。

面对孤月,胸中油然生发出对汩汩江水和圆缺清月的慨叹,继而想到,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根本在哪里呢?唯见江水空悠悠。这一充满哲理性的发问,将画面带进了更加深邃的虚境中,时空交错,年年岁岁都看遍。而流水与明月却也实实在在感触于诗人的,所以,虚境中依然藏着实景,虚由实生。

接下来,一片白云领起,诗笔从宇宙万物跳到个体情思中来。无论是白云还是渡头,飘摇的扁舟还是高楼的相思,都是从千千万万的实境中抽象出来的虚境,将哀愁的诗情渲染开来。往后八句,一个“应”字可推测出景之虚幻,楼头月、镜中月、帘内月、砧上月,清雅摄魂,融进悱恻深情,亦虚亦实,琢磨不得解,更觉境远意浓。最后八句,游子的梦境里,繁华落尽,春已将半,大好的年华也已经消失殆尽,却依然不得归家。落月西沉,不知多少游子在归途,江边的树丛摇晃着月光,把内心的情思勾出来咀嚼。梦是虚幻的,青春老去却是事实,诗人却不写年华逝去,以春意阑珊,朗月西沉相衬托,实中有虚,缥缈含蓄,足见其诗艺高超。

 

三、韵味无穷

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意境如何,除了要看它的表现及结构特征外,还应该考究其是否有韵味的美感效果。

《春江花月夜》全诗写春、江、花、月、夜之图景,又以月为主体,全诗共十五个“月”字,从月生至月落,江水、原野、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及游子,在共浴于月光下,夜色清幽恬美,宛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阅之览之,身临其境,好像衣裳就要被霜雾打湿,掬捧月光的手心洒满清辉,使人流连忘返,余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韵律也非常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声、文、情高度紧凑,宛转谐美,摄人心魄,余韵悠扬。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以眼前所见之春江月夜之景,入之以宽宏阔大的宇宙之想象,融以男女相思之意,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清幽雅致,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同时,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学之典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借之以渲染气氛,《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葬花吟》、《桃花吟》皆可见其影子,到了近代,《春江花月夜》还被改编成民族舞蹈、乐曲,更有一批书画爱好者,将之在再现于笔墨之间,在新的形式中展现其不寻常的美。

  一首《春江花月夜》,二百五十二言,描尽清朗之月色,问尽人生之理趣,抒尽相思之哀愁,是既朦朦胧胧,亦清清明明,重而不沓,哀而不伤,实不枉冠“孤篇压全唐”之誉。

 

                                                                                                                                     (文/ 刘安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