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意境理论分析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016-06-03 13:29:46)
标签:

意境

秦淮河里 点滴韵味

——以意境理论分析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听着婉转的轻音乐,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宛如亲身到了秦淮河,一领其恬静与幽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一部富含韵味的散文,其意境之妙不言而喻。抒情与写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意境升华到另一种境界。

从表现特征上分析,它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到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这些景致皆是与情语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泛游秦淮河,看其景,听其音,如朱自清所说,“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作者由所见发出了似李清照感叹,所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深入这句话,你会感受到作者的内心,而由此联想翩翩。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 皎月方来时,作者与友人同游秦淮河,听着悠然的桨声,作者低头感叹,美梦太多,船儿载不动。作者将自己的情思赋予了船儿,似为之解答。

在写到灯与月时,作者这样写道,“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先写景再抒情,由灯与月的相互交融、映衬,赞叹自然界对于秦淮河的宠爱,而见到美景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宠爱的一位?此处,作者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秦淮河的喜爱。

在结构特征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创造出一番无尽的意境。在写到秦淮河的水时,想必读者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朱自清先生用了“绿”、“冷”、“静”三字表现秦淮河的水。两个“尽”更是突出了其独有的特性。在此处,具体描写秦淮河的水,是实境。而此实境把人引入哲学的思考,在某些心中总会有一片宁静之土,不为外部的万事万物所侵入,而我们正是永远捍卫那片土地的人,浮躁中仍保有一份清静,嘈杂中仍坚持一种理性,这是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当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本身便是以虚实结合的结构展开的,其创造出的意境可谓奇、妙、神。

以虚实结合的结构,通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而达其韵味。阅读此文,你的感官不知不觉便融入其中,看灯光月亮,听桨声歌声,拂风触水,说话言情,视觉、听觉、触觉皆被调动,全身心投入其中,周围的风景便与自身融为一体,此番风光必定令人心宁、令人神往。文中写到歌妓兜生意时,作者两番拒绝,而心里颇为矛盾。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描写这一事件,并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入其中,令人也感到一份矛盾,也感到作者独有的真诚。优雅的文字本是动人的,而真诚的话语又更为感人。作者引入”道德律”的思考,也将读者引入另一层面,更将文章本身的韵味提高到了哲理层面。此文运用了多种因素,营造出一份韵味淳厚的美感效果。

 

                                                                                                                                           李超如

                                                                                                                                          14汉语言3班

                                                                                                                                           201430040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