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酒楼上》文学意蕴层分析

(2016-03-21 16:56:53)
标签:

365

作品简介

《在酒楼上》是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发掘小说中的细节,该小说探讨分析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的心态以及形象。


故事梗概

到离故乡很近的S城,心情很荒凉。于是来到记忆中的小酒楼 (已是物是人非) 一边看着雪景一边独酌。 这时,偶遇从前的同窗吕纬甫。然后通过吕纬甫独白的形式开始讲述其失意境遇。


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本来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还和文中的“我”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可后来生活的颠沛流离,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他自身的弱小,使得他变得心死,背弃了自己原本的崇高理想,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地度日,甚至为了糊口去给学生们教授《女儿经》这类书。尽管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痛苦和挣扎,他在谈到近况时反复地说:“只是在做些无聊的事……无聊的……”,可是,他已经没有激情再去抗争什么了。他已经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了。这是那个时候许多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社会上有许多的“吕纬甫”,他们年轻时热血方刚,去革命去反抗,却因为现实过分的失意,让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狂热变得颓唐。鲁迅在《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见《二心集》)中曾指出过,在革命的进程中发生分化是很自然的事,难免"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当然,还有很多落荒者。

然而,也并不完全是堕落绝望。在他们心里,还是有着深刻的愧疚、痛苦和悲哀。吕纬甫在喝醉酒时还是会说:“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始终觉得自己很可怜可悲,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最终回到了原点,什么都没有改变,依旧黑暗颓废的原点。这也是那个年代许多青年的缩影吧,即使放弃了对封建势力的抵抗,内心却依旧保持一份良知。正是由于他们的头脑还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下,更加深了他们心灵的痛楚。

这篇小说塑造的“吕纬甫”形象,正是代表了作者想说的那个社会下的那一群人,是那时历史现象、历史群体的一个体现。

 

 审美意蕴层

全文充溢着一种无法排解的苦楚,一种不知去路的彷徨。这种一般的印象,就是审美意蕴层所起的作用,如果要细数,那这篇小说里的几乎所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叙事手法等等),故乡的景象、酒楼环境、南北方的雪、窗外的废园、“我”、吕玮甫的遭遇…小说里可供分析的地方道不尽数不完。


“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仅从总处上看(不作过于细节的分析),这篇小说的审美意蕴层,最直接的体现在于:


压抑的基调

§ 无精打采纷飞的大雪,酒楼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屋角的扶梯,原是木棂、换成玻璃的后窗,窗外开着几枝老梅的废园,懒洋洋的堂倌,空空的酒楼。

§ 行动变得迟缓的吕玮甫,“我”与他的对谈,绍酒,还有下酒的茴香豆、油豆腐、青鱼干。浓郁的城镇古朴之风,蕴含着那个时代的风貌,强烈的抒情氛围和悲哀情感也在对话、景象当中全都显现出来。

§ 沉浸全文的悲哀感,也在“我”的遭遇、吕玮甫的讲述中得到多次的重复,主题——知识分子的彷徨落寞也增强了小说的悲情色彩。

相间的明朗

§小说散发着强烈的诗学意味,几乎每一处地方都具有象征性的含义,与前后相互呼应。

§窗外的废园、在小说不同位置出现的雪景,又不停地表达出隐藏着的、积极奋斗的精神,与压抑的基调相互补充,使审美意蕴更加丰富。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哲学意味层

对现实中的规律思考与概括是文学意蕴中哲学之思想与表现。

1.吕纬甫在总结自己十年的生活时说:“无非是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并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字或者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可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可不料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这句话是吕纬甫嘲笑自己在经历了五四反封建的高潮后不敌强大的黑暗势力而熄灭了信念和热情,也具有哲理性的深意,紧靠一腔热情是完成不了反对封建势力的历史任务的,承受不来打击,如蜂蝇一样步步退缩,到头来没有丝毫改变,只能回到原点,甚至激烈得越快,平和得越快,颓废得也越快。这是鲁迅给广大知识分子的寓意深广的警示,也是鲁迅对以往斗争的反思

 

2.向现实屈服的软弱心理:吕纬甫深知自己这些年所做的是无聊之事,日子过得模模糊糊,敷敷衍衍,但迫于现实社会的压力,他给三个学生讲“子曰诗云”以此来获得生存资料,他青年时满腔的革命热血荡然无存。他深知自己的苟且偷生却已经麻木,就像是一群蜜蜂,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我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这种对生活和命运的无力感,与其说是社会给带来的,不如说一开始的理想就不够坚定。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的革命理念。

 

        3.人性本善:吕纬甫这次回来主要是奉母命为三岁时夭亡的小兄弟迁葬,同时给旧时的邻家姑娘阿顺送两朵剪绒花。他尽心尽力地办这两件事,尽管结果都不尽人意。他对三岁而亡的小兄弟怀着有手足情,对邻居阿顺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祝福,以及对母亲充满热爱和保护。残酷的现实,可以泯灭他的革命热情和生活的激情,但却掳不去他的善良的品行。


14级中文4班

小组成员:谭洁雯、王金梅、王杨、幸楚琪、钟坚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