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班级 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系列二
(2016-04-22 13:54:49)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家校协同 |
笔者在小学担任班主任十八年,发现两种对比鲜明的现象,一种是班级文化很和谐,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相互尊重、信赖和赏识;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甚至请假参加班级亲子活动或者家长义工活动,家长之间经常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尊敬老师,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经常主动分享,相互包容,从不斤斤计较,不仅在学校共同学习,课外也常常一起外出活动;有的学生家庭搬迁后,离学校比较远,却因为和老师同学的感情深厚,而不愿意转学,不惜每天花很长时间乘坐公车上下学。另一种是班级文化相对单调,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相互埋怨,发生问题互相推诿,指责对方没有负责任,没有教育好学生或孩子;家长普遍不乐意参加班级活动,即使有些家长报名参加了班级活动,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对班级的其他学生不理不睬;学生除上课在一起,课外从不联系和交流,甚至同班几年,连同学住在哪里都不知道。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对小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谐的班级文化将使小学生心情愉悦,学习效率提高,反之,不和谐的班级文化可能对小学生带来无尽的困扰,影响学习和交往。家庭和学校应该合作建设和谐的小学班级文化,帮助孩子主动、健康的成长。在当前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多停留在浅层的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化明显,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等。因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1.国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描述了“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使他成为“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自此,持续数百年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代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后,班级授课的形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演变。
国外学者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勒温的“场动力论”让人们认识到,学生要靠班级的微观文化来感染,来引导实践。 “隐蔽课程”由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其著作《文化、社会、个人》中介绍了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日本学者尾田睿一的“信息反馈的动机作用说”,让我们认识到育人的文化环境的导向作用。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介绍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班级文化如何影响学生的生活和行为在日本教育家片岗德雄的著作《班级社会学》得到具体论证。
2.国内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班级文化。90年代中后期,广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中,吴立德先生粗略分析了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初步探索了班级建设的开展。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李学农先生详细阐述了班级文化的概念、性质、研究意义以及构成要素等。戴联荣、薛晓样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进行了新的定义,提出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伍莉,撰写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撰写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东北师范大学的张云杰,撰写论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金岚,撰写论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别对班级文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此外,一些期刊杂志中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文章,多数是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的某一侧面的实践总结。如王模堂在《发挥语文学科优势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中,总结了个人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把学科教学渗透进班级文化的重建,从而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何琳在《家校合作 开辟班级文化建设新天地》中结合自己班级管理的经验,介绍了开发整合家校教育资源,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从国内外对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专门针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的书籍很少,大多是一部分书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粗略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论文,没有专门针对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进行的研究。一些期刊杂志上发表的针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文章,多是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支撑,内容不够全面和具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多数学者的关注点主要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没有从家校合作角度考虑问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家校合作的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梳理,在文中除了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进行界定和分析外,重点提出了当前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主要成因,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举出了大量的实例。希望通过本文能引发读者对当前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思考,同时能对班主任进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
对有关家校合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大量文献进行了检索和分析。阅读了有关的学术专著、学术期刊、研究生论文,把握当前国内外家校合作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服务于研究。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的途径,对于我所从事的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这样的实践性研究非常适用。本文对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反思性的探索,如家校合作,创新建设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对一些相关活动进行了策划、实施与反思,并归纳总结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3.案例研究法
对文献中和教育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我校海鸥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为研究载体,发现并总结了当前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准研究的重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