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1-23 15:04: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泽厚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自己杜绝了四种人性的弱点。意、必、固、我是人性的四种弱点,一般人很难克服,孔子成功地杜绝了这四种弱点。意、必、固、我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只有这四个字,解释的空间很大。杨伯峻认为,意,指臆测;必,指武断;固,指固执;我,指自以为是。与李泽厚的解释基本相同。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说意。意是臆测的意思吗?臆测,意思是胡乱猜测,没有根据地猜测。孔子有事也会臆测一番。如下一句中的“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就是一种臆测。说孔子杜绝了臆测,有点不准确。而且,从字面意思来看,意是意图之意,臆测是比意图更远的一种意思,多少与意沾点边。解释为产生不好的意图,起了作恶的念头或者意图不轨,更为合适。其次说必。必的意思是,一定要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态度极为坚决。武断是指主观轻率地判断,不考虑客观情况。二者不宜划等号。将必解释为武断,好像有点武断。再次说固。固解释为固执,应该可以。但是,固执本身并非人性的一种弱点。人有点固执,类似于坚韧,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作为人性弱点的固执,指的是过于固执,犟得像头牛,怎么说也不回头,怎么拉也不转弯。最后说我。杨、李均解释为自以为是。意思是,孔子杜绝了自以为是。下一句中“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杨、李均译为“天如果不灭绝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不是典型的自以为是吗?可见,孔子没有杜绝自以为是。笔者认为,孔子所倡导的仁,所倡导的各种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都是对他人好,是以他人为中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在这里的意思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我的利益出发。
【笔者译】孔子杜绝了人性的四种弱点,做到了——不产生作恶的念头,意图不轨;不过于追求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实现自己的想法就不行;不过于固执,谁得劝也听不进,什么道理也不理会;不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