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06 09:00: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李泽厚译】孔子说:“默记在心,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我还有什么呢?”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本人对记忆、学习、教育的认识。《朱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厌,《新华字典》解释为:1.因过多而不喜欢;2.满足。诲人不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笔者认为,本章可以有多种解释。一是默而识之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默默地记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第二种解释是,默默地把自己听到、看到的人和事记在心里。为什么要默默地记?因为,只有悄无声息地去听、去看自己想要了解的人和事,才能了解到人和事的真相;只有不出声地去记忆听到、看到的人和事,才能把真相牢牢记在心里。如果大张旗鼓地去听、去看自己想要了解的人和事,人和事的真相就会隐藏起来,你听到、看到的只是假象;如果吆吆喝喝地说自己要记住听到、看到的人和事,那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真正要记住什么东西,而且也确实记不住什么东西。毕竟,安静地环境适合记忆,嘈杂地环境不适合记忆。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二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现在广为人知的解释,学而不厌是指自己学习很有恒心,不厌烦,诲人不倦是指自己教育他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这种解释存在问题:首先,持之以恒地学习,精神可嘉,但不符合实际。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持之以恒地学习,不会厌烦;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即使毅力再强,恒心再大,也会厌烦,导致学不进去。其次,教育他人很有耐心,值得提倡,但教育他人不知疲倦,并不值得提倡。你不知疲倦,你考虑过受教育的人的感受吗?他疲倦不疲倦呢?在疲倦状态下受教育,效果很差,即使你不知疲倦地讲这讲那,受教育的人能接受多少?可能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原来对学习不厌烦的人,变得对学习厌烦了。第二种解释与此不同,学而不厌是指注意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不让自己对学习产生厌烦;诲人不倦是指教育别人注意劳逸结合,不让自己和受教育的人非常疲倦。这样的学习、教育,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笔者译】孔子说:“悄无声息地记住听到、看到的人和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不让自己对学习产生厌烦;教育他人注意劳逸结合,不让自己和受教育的人非常疲倦。这三条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一点也不困难,可以很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