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03 14:43: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李泽厚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个人了,他会不会下去救呢?”孔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可以使他走去看,不可能陷害他下井;可以欺骗他,不可能愚弄他。”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做人不要玩小聪明,故意设圈套套人。《朱注》: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集释》《皇疏》逝,往也。今天的各种注释基本上是根据朱熹的解释而来的。
笔者认为,朱熹的解释不妥。原因有三:一是“井有仁焉”中的“仁”不是“人”。朱熹将“仁”解释为“人”,明显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仁”可能是仁者,也可能是其他的仁。二是“其从之也”中的“从”不是“救”。“从”是跟随。本句的意思是仁者会跟随“仁”到井里吗?三是宰我所说的“仁者”不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仁者是仁者,君子是君子,二者根本不是一个意思。把“仁者”与“君子”牵强附会的混为一体,是为了用君子后面的一句来说明仁者不愚。但是,君子后面的一句套在仁者身上并不恰当。
孔子明知宰我问的是仁者如何如何,为什么回答君子如何如何,根本不提仁者呢?笔者认为,孔子回答的不是宰我问的问题,孔子是对宰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不满,进行了批评。宰我提出的问题,是给孔子设了一个圈套,孔子无论怎样回答都不妥当。如果孔子回答,仁者应该追随着仁到井中,那么,仁者就会置身于危险之中。将一个人引入危险之中,本身就是违反仁的精神和本意的,是一种不仁。如果孔子回答,仁者不要追随仁到井中,那么,仁者的“仁”就令人怀疑是否是真正的仁,仁者是否是真正的仁者。孔子觉得,宰我设置好圈套让自己钻,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就因势利导教育宰我,要用恰当的方式提问题,不要耍小聪明,愚弄别人,故意让人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