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帕坦伽利的瑜伽八支法
(2016-05-14 07:23:56)
标签:
冥想瑜伽经 |
分类: 《冥想的奇迹》 |
第十二章 帕坦伽利的瑜伽八支法
我们之前所学的冥想方法是胜王瑜伽这一更广阔的科学的一个部分。胜王瑜伽包含了所有其他的瑜伽分支,就像国王统一着王国内所有的地方。
胜王瑜伽是第一部以书面形式表达的经文,由古代瑜伽大师帕坦伽利所著。在所有的古代瑜伽大师中,帕坦伽利是最受人尊重的一位。该经写于公元前若干世纪。在该经中,帕坦伽利以极为简练的方式讲解了瑜伽,因此无论是学者还是圣徒,每一位瑜伽老师都把这部经当作瑜伽的圣经。这部《瑜伽经》包括一系列共196条警句与格言,其中很多都只有一句话的长度。这部经不仅包含了瑜伽的发展之路,也包括了精神的本质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哲思。
这部经不仅仅是哲学思辨,它也充满着智慧,为那些想要探索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指明了道路。帕坦伽利是一位得道的大师,经文来自于他的理解以及实际的知识。其他走上冥想之路并得道的圣人们也都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相同的真理,证实了帕坦伽利的论述。
帕坦伽利对瑜伽的定义简单而深邃。他是这样描述的:“瑜伽是心念波动的平息(或原始感觉的波动的平息)。(Yoga is the neutralization of the vrittis of chitta.)”尽管有些人把chitta理解为“精神素材”,但我认为更好的翻译应该是“原始感觉”。因为妄念是随着人们在喜恶两极间的波动而起伏的。
这部经典的寓意十分深远。为了达到合一的境界,我们不能依赖书本,更没必要去参加各种仪式,加入某个教会,或者取得尊贵的社会地位。只要我们能够破除二元对立(尤迦南达特别地将此二元对立理解为我们对事物的执着),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觉悟,回到我们的本性——与无穷合一。帕坦伽利在后面的两部经里继续阐述道:“当心念的漩涡被平息的时候,观察者便回归到其本性。在所有其他时间里,他认为那心念(或者是妄念的波动)便是自己。”
《瑜伽经》的最后一部分《瑜伽八支法》(Ashtanga)与冥想息息相关,帕坦伽利列出了通往宇宙意识的步骤。接下来我们将简单地检视这八个步骤。它将成为指引我们走向觉悟的地图。
可以把这八个步骤看成八个同心圆。最外面的两个提出了十条道德要求,规定了我们的行为表现。合适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创造和谐的生活,是觉悟的必要基础。
但仅仅控制我们的外在行为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学会培养和谐的意识。接下来的三个同心圆向我们展示如何循序渐进地控制生命之气,并且展示了因此产生的能量的内化,我们可以借助这种能量的内化来使妄念止息。最后的三个同心圆描述了冥想不断深入的状态,最终指向三摩地,或者是与无限的合一。这本书中,我们讲述的技巧与观点都是基于帕坦伽利的瑜伽八支法以及包罗万象的胜王瑜伽的原理。
第1步和第2步——持戒(Yama)、精进(Niyama)
帕坦伽利的瑜伽八支法中,前两个步骤或分支是持戒(yama)与精进(niyama),为人们提供了指引人生的道德信条和人生态度。假若生命之舟已布满孔洞,那么通过冥想所获得的片刻平静会即刻漏尽,对人生毫无益处。西方人可能会倾向于将持戒与精进这两个分支视作与圣经中的十诫相类似。然而,与其说它们是戒律,不如说它们是使人们得以与宇宙法则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来得更为准确。要正确地遵循五种持戒和四种精进,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将其同时运用于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人生态度上。
所谓持戒(Yama),即克制。生命中需要克制,需要“不可以”。如果我们肆意随顺人性中的某些习气,便会导致不和谐,造成痛苦。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克制,学会限制能量向着这些方向流动。持戒的五种原则是:不伤害、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下面我们将依次讨论以上五种原则。
a)不伤害(Ahimsa)。我们若要寻求生命的和谐,就必须克制一切伤害他人的倾向。持戒与精进的所有原则,其目标都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内心中自然而然的依从状态。所以要正确地实践不伤害的戒条,就不只是控制自己不做伤害任何生物的行为,更艰巨的任务则是克服内心中一切想要伤害的欲望。如果最终能够战胜这些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内在习气,我们就实现了同所有生命达成美妙和谐的境界,并且从恐惧中获得解脱。但是,要是不加以控制,这种伤害其他生命的习气就会使我们与其他生命隔绝开来,使我们的意识收缩,这与自由背道而驰。帕坦伽利阐释说,当我们圆满地遵行持戒或精进中的任何一个准则时,便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能力。当我们圆满地遵行不伤害的准则时,我们身边的整个世界都变得和平安详起来。
有不少故事讲述野生的动物在圣人面前变得驯服,温顺地服从指令。在西方,此类故事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就发生在圣方济各的身上。圣方济各仅仅运用爱的力量,就成功地驯服了一匹凶猛残暴地侵扰古比奥城镇的狼。若干年前,古比奥教堂出土了一具大型狼骸骨,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
根据另一个有关圣方济各的著名传说,他曾对聚集在他身边的一大群鸟儿进行布道。圣方济各可能比任何其他圣人都更严格地践行不伤害的戒条,也更能同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乔托曾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创作了世界著名的壁画,刻画了这位受人爱戴的圣人一生的重大事件。其中最美的一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圣方济各为聚集在他周围的一群鸟儿祈神赐福。圣方济各与鸟儿深情相望,而另一位修士则望着他们。帕坦伽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像圣方济各那样心中充盈着宁静,我们周围的世界就将变得平静祥和。
b)不说谎(Satya)。精神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洞察理性思维所不能及的微妙真理。没有完全的诚实,我们不可能发现这无限的真理。作为出发点,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克服说任何不真实话的习气。这意味着即使善意的谎言和对真相的夸大,只要让我们远离真相,都需要克服。一旦我们可以控制外在的行为了,我们就能够继续实践深层次的向内的诚实。这不仅包括诚实地面对他人,还包括完全对自己诚实。逃避真相并不能让我们成长。然而,诚实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利用粗暴的语言去伤害别人。明显的事实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真相,因此在我们开口之前,应仔细辨别事实与真相。例如,告诉长期卧床的病人他看起来很糟糕,这可能是事实,但这也可能会减缓他的康复过程。此外,尽管他的身体在受苦,他的灵魂却是健康的。假如能够宽慰他是健康的,却又避免说任何不真实的话,岂不是好得多吗?
圆满遵行不说谎的准则,就会拥有无论说什么都会成真的力量。
c)不偷盗(Astaya)。我们必须努力克制拿取任何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的习气。这不仅包括物品,也包括诸如表扬或职位等更微妙的东西。在人际关系里,这意味着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取能量或爱,除非这是他人无偿提供的。圆满地遵行不偷盗的准则,就会拥有在需要时让财富自动出现的能力。
d)不纵欲(Brahmacharya)。在思考和追求感官享乐时,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尤其是绝大部分我们称之为娱乐的事物,其目的都是刺激感官。虽然不纵欲是特指在性的方面的自制,但它也包括了其他的感官享乐。瑜伽的教导并不强调罪,也不因为外部权威的论断就将某行为视为是错的:相反,瑜伽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最好地引导我们的能量,以及什么会将我们带向觉悟。在这里,帕坦伽利并没有说性是罪恶的,而是说如果在纵欲中消耗的能量能得到更好的引导,这能量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使用。
冥想技巧能帮助平息超负荷的感官运作,但帕坦伽利对此建议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对感官的控制力——比如有助于打破感官刺激的催眠力量。所有的感知都发生在我们的心里,但感官却使它看起来好像是在我们之外发生的。要打破这种错觉,帕坦伽利建议我们把能量回撤。帕拉宏撒•尤迦南达曾说,“在所有感官中,触觉是最难打破的。当身体疼痛时,很难相信身体只是我们对所看、所听、所尝、所闻和所触之物的感应的集合。”感官刺激带来的问题之一是,它会将我们牵扯着远离和平与宁静,并且会促使我们在自己之外去寻找满足——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将稍后讨论到的第五支被称为敛识(pratyahara),意即切断感官的通话。
在很大程度上,冥想是有意识地将向外流动的能量重新引导到向上的、扩展的方向。冥想时,我们真正处理的,是能量和磁力。灵性之眼代表电池的正极,而脊椎的底部代表负极。专注于灵性之眼进行冥想,能加强正极的磁力,引导生命之气向上流动。沉溺于感官剌激,则加强负极的磁力,使能量收缩或向下流动。
因此,帕坦伽利敦促我们抑制感官。当我们学会不在感官刺激中消耗能量,我们就会拥有极大的精神与灵性的活力。
e)不贪婪(Aparigraha)。之前我们学习了不偷盗的原因,但这条说的是,即使我们有权拥有的东西,也不应对它过于执着。太多的财富会创造出监狱,首先是物质欲望的监狱,然后是执着的监狱,最后是唯恐失去拥有之物这种焦虑的监狱。分辨“需要”和“想要”是十分有益的。事实上,贪婪(想要的超过需要的)源自于意识某些层面上的不安全感。贪婪地抓住一点点财物,就像是一个人生活在宽阔的河流边上,却囤积了满满一水桶的水。贪婪中断了无限的能量的流动。
不过,为了避免因为这一教诲使我们变得消极,需要说明的是,需要抑制的并不是我们的抱负,而是紧抓着我们努力的成果并认为这为我所有的习气。从灵性的角度来说,只要我们与他人分享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便会有很好的结局。
圆满地遵行不贪婪的准则,会导致你拥有一种诱人的能力。当你连潜意识中都不再有贪婪的习惯时,你将能够清楚地看到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谓精进(Niyama),即克制的反面。以下四种精进的准则是我们应当在修行过程中鼓励自己去做的:洁净、知足、苦行(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内省。
a)洁净(Saucha)。身体、精神与环境的洁净对于使能量和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文化中,更为进化的人的标志之一都是洁净,这并非只是因为控制疾病这样浅显的原因。宇宙有美丽而和谐的秩序,而文雅的人也会有与生俱来的动力去制造这种美与和谐。
帕坦伽利曾在别处将“粗心”列为瑜伽练习中的阻力之一。有关瑜伽练习阻力的整个清单是有趣的,本身就是对如何采取合适行为的指导。瑜伽练习的阻力分别是:疾病、愚钝、怀疑、粗心、怠惰、世俗心、邪见、忽视和不稳定。为什么这些被视为障碍?因为它们阻碍了生命力的流动,使人分心。
保持洁净还有更微妙的原因,一种不能够被看见但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原因。斯瓦米•契达南达(Swami Chidananda)是来自印度的瑜伽大师。一次,他注意到地上有一只锈迹斑斑的喷水壶。“那是用来做什么的?”他问道。我们解释说,这是用来为植物浇水的。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那么你们应该捡起它,为它上漆,然后找个地方安置它。低等的灵魂体会被杂乱所吸引。”
b)知足(Santosha)。知足指能够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是一种极高的美德。快乐感更多地是由我们满足的程度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欲求无度,无论我们拥有多少,都会创造一个羡慕、嫉妒、灰心、生气等等让消极情绪易于滋生的精神环境。解决方法很简单,真的去实践却很难——欣赏生活本来的样子。
长久以来,我都使用一种肯定的技巧来克服抱怨生活的习气。这种方式对我起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也许你也会想要尝试一下:
我感恩生命本来的模样,
感恩这一天,
拥抱每一时。
谢謝你,亲爱的生命。
知足并不意味着冷淡或懒惰。知足意味着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圆满遵行知足这一准则,你会拥有无上的快乐。
C)苦行(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Tapasya)。我们必须学会掌握我们的喜好,并能下决心实践我们的决定。传统上,这一精进的原则被诠释为苦行或凭借意志力完成艰巨修行的能力。印度经典里记录了许多关于圣人因为苦行而获得神通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初读时看起来像是在讲关于克敌制胜或取得世俗成就的能力。然而在深入理解后,会发现它们其实讲的是如何克服我们自身的弱点和无知。接受一个在你“舒适区域”以外的任务,并用坚不可摧的决心去完成它,是一种极好的精神上的修行。通过这种方式,你内在的力量会得到增长,直到强大到可以战胜最终的对手:妄想。
帕坦伽利说,圆满地遵行这一准则,将导致获得各种心灵力量。
d)内省(Swadhyaya)。通过内省,我们得以清楚地看见自身的品质,无论是好是坏。在自省时,无须做消极评判,而是借此帮助我们保持全然的清晰和客观。假如没有自省和自我分析的帮助,就不可能在灵性成长的道路上走远。但沉溺在内疚和自责中并无助益。真正的自省应该帮助人看见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需要做什么才能成长。
帕坦伽利说,“这些准则(持戒和精进)不能附加等级、地点、时间或场合的条件。”他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利用合理化的借口来避免做正确的事。当我们真诚地努力实践这十个准则时,必然会遭遇挑战。然而,如果我们坚持不懈,不得不重新做出调整的将是宇宙,而不是我们自己。
这九项准则值得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与实践。假如能遵行之,或者是真诚地尝试了,就必将改变你的生活。试想一下,假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依据这些准则生活,这个世界将变成怎样美好的天堂啊!
第3步、第4步和第5步——调身(Asana)、调息(Pranayama)、敛识(Pratyahara)
调身。以下三个步骤将带来能量的内化。在我们开始真正冥想之前,内化能量是十分必要的。调身(体式)是下一个步骤。帕坦伽利简单地概括说,“应该采取稳定而舒适的姿势。通过这种姿势,可以从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
引起精神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身体发出了过多的神经信号。因此,冥想总是以放松和适当的姿势开始,让身体保持静止。假如身体不安,必然造成精神不安。当身体强健、柔韧、健康的时候,就有助于实现身体的全然静止。实现宇宙意识需要一段较长的冥想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需要保持身体完全的静止——哈达瑜伽(瑜伽体式)的科学就是从这样一种简单的需要演变而来的。如果练习方法正确,哈达瑜伽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它对肌肉、关节乃至内部器官的健康都有惊人的促进作用。哈达瑜伽的练习所带来的助益也远远超出了身体上的健康,因为作为一种真正的瑜伽修行方式,它还起到协调和提升生命力量的作用。在阿南达瑜伽体系中,这些更微妙的益处得到了强调。每种体式会自然产生生命之气的流动,阿南达瑜伽赋予了每种体式一种心理肯定,来促进该体式下的生命之气的流动。
不幸的是,近年来哈达瑜伽已经变得太像只是一种生理上的科学。尽管能带来健康和美也是很好的,但练习哈达瑜伽时应该记得它有更高的目标:将我们从世俗忧虑中提升,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
调息(能量控制)是下一个步骤。调息(Pmnayama)是由两个我们已经熟悉的词构成的:调(yama,调整)和息(prana,微妙的能量或生命的力量)。在我们能够通过调身止息运动神经的不安感觉之后,我们需要通过调息来控制更为微妙的生命之气。许多冥想技巧,例如我们前面学到的调息的呼吸技巧,旨在帮助控制生命之气。生命之气是容易观察的物质的身体与更微妙的灵性或能量的身体之间的桥梁。当这两种形式的能量都变得静止和内化,我们便终将能够实现深度专注。深深地专注于灵性之眼将强化能量的正极。当灵性之眼有足够的力量和持久度时,它可以将我们提升到明悟的状态。
瑜伽体式是引导生命力流动的一种物理手段,在阿南达瑜伽的练习中尤其是如此。之前的“能量练习”也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瑜伽体式和能量练习都是物理的、向外的,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练习。但因为它们能影响生命之气,所以比表面上看起来的作用要大得多。
调息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它在身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能止息意识。接下来,帕坦伽利讲述了最后一个导致不安的原因。
敛识(感官控制)。帕坦伽利在《瑜伽经》里说,“敛识是指将头脑与感官从它们的对象撤出,因此达到对感官最大的掌控”。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将这个深度冥想前的最后准备阶段称为“切断感官的通话”。
感觉神经发送到大脑的信号是精神不安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平息心念的一个很大的障碍。采取一切方法来切断感官与外界的联系是非常有帮助的。闭上眼睛可以切断大部分通过视神经传递的信号。声音是第二大的干扰源,许多冥想者使用耳塞或耳机以减弱噪音。通过保持身体的完全静止,我们减少了触觉干扰。为了减弱嗅觉干扰,有些人喜欢熏香。这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创造一个稳定的刺激源是帮助心无视感官刺激的另一种方式。除非受到故意的刺激,味觉在自然状态下就是非活动的,或是放松的。
然而,在消除外部干扰的方面,我们只能做到这些了。我记得有一次,在极为安静的环境下,我眨了眨眼,然后被自己眼皮所发出的声音吵到了!真正的敛识是在内心发生的,而不是身体。敛识是切断感官通话之后所导致的生命力量的内化,像是每天晚上我们睡着后所自然处于的状态。
经过调身、调息和敛识这三个阶段,我们已经消除了精神不安的来源,为进入深度冥想做好了准备。不断深入的冥想阶段包括:专注(Dharana)、入定(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
第6步、第7步和第8步——专注(Dharana)、入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
专注(Dharana)。专注指集中注意力并聚焦于一点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学习的一切都是帮助我们实现和保持这种状态的手段。在真正的专注状态里,所有对身体的觉知以及不安的念头都停止了,这使我们得以不受干扰地专注于我们冥想的对象上。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正专注于灵性之眼去冥想一束光,我们将完全专注于光,不为任何其他念头分心。我们练习“宏-撒”的技巧或观呼吸的技巧,都是为了达到这种专注所需的静止状态。但不必把目标设定得高不可及,专注程度的任何深入,哪怕只是部分的或转瞬即逝的,都是极为有益的。实际上,即使我们所达到的专注程度并不完美,也能获得在本书前面所谈及的几乎所有的冥想益处。只需将能量和注意力集中在双眉之间的灵性之眼就可以改变大脑和意识。
然而,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心一境性(专心一志)。在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The Mahabharata)中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阿朱那(Arjuna)代表了一个理想的冥想练习者,他是该国最优秀的弓箭手。射箭在这里是冥想的象征,弓箭代表了专注。在这个故事中,德罗纳(Dronacharya)是教授射箭(冥想)的老师,他正在举行一场比赛。一个秃鹫的雕像被放置在树的高处,它的头是目标。当轮到的学生上前准备射箭时,德罗纳逐一问他们看见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看到了您,我的老师,还有树、天空以及周围聚集的人群。”这个学生没有射中。下一个学生的回答也是类似的,他也没有射中。
一个又一个,没有人命中目标。最后,阿朱那走上前。面对相同的问题,他回答说:“我看见了鸟的头。”
德罗纳问:“难道你没看到别的吗?”阿朱那回答说:“我只看到鸟的头。”
他当然射中了他所看见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专注的状态。当我们能够达到并保持专注的状态一定时间后,我们会自动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入定。
入定(Dhyana)。在这里,帕坦伽利是在描述与专注的对象融合为一体的能力。让我们回到之前用过的冥想灵性之眼的光这个例子,看看完成这一冥想的人会如何描述这次冥想。假如他已经达到了专注的状态,他会这样说:“我经历了一次极深的冥想,令人难以置信。我看见了灵性之眼有一道光,我全然地专注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都没有出现其他的杂念。这真美妙。”
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自然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入定。我们是如此彻底地融入了光,以至于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那道光。光充满了我们的意识,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是在看着什么东西。在经历了这种深度的冥想后,他会报告说:
此前,我们学习过以八种灵魂特性中的一种为冥想对象的练习。这八种特性中的任何一种都给我们一个专注的聚焦点,帮助我们达到专注的状态。当我们全然专注于这一特性时,我们便达到了更高的入定的状态。当这个状态出现时,将显得极为自然,因为我们正在融入的是我们自己的灵魂特性。在《瑜伽经》的另一篇里,帕坦伽利说瑜伽(合一)是“记忆”。我们不必学习自己是谁,只需要记起自己是谁。专注和入定消除了阻碍我们记起自己真实本性的精神上的干扰。当我们明白我们不必被身体所局限时,我们将向外扩展,进入三摩地。
三摩地(Bliss)。这指的是意识的完全扩展,以至于达到了自我实现——与天地万物合一。融入光之后,我们意识到天地万物都是由光构成的,并且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本性是在天地万物中与光的合一。
三摩地是一个真实的意识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或哲学上的理念。它远远超越想象的情形,也并非只是一个扩展意义上的对他人的同情。帕拉宏撒•尤迦南达是在美国生活的最伟大的瑜伽大师之一,他激励了几代的瑜伽练习者。他进入了三摩地这一最高的状态,并始终处于这种意识之中。
我的老师斯瓦米•克里雅南达跟随尤迦南达学习了好几年,并接受了尤迦南达的亲自训练。在《全新的旅程——我跟随帕拉宏撒•尤迦南达的日子》里,斯瓦米•克里雅南达记录了尤迦南达在沙漠中完成讲解印度最伟大的经典《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时的情形。
在傍晚,上师慢慢地绕着他静修处的院子行走。通常他会让我随行。在行走过程中,他会不再意识到身体,以至于有时不得不倚靠在我的手臂上获得支撑。他会停下,来回摇晃,仿佛即将摔倒。
他有一次一边慢慢恢复对身体的意识,一边说:“我处于太多的身体之中了,很难记住应该使哪一个身体保持行走的动作。”
实现三摩地这一最高的意识状态,是生命的真正目标。我们就是在这种状态里,经历了从灵到身的堕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回归到无限的本源的渴望。所有外在的满足,都只是三摩地这一极乐的虚幻倒影,相形见绌。
在《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中,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对这种状态做了精彩的记录。这种状态出现在他的上师斯瓦米•圣尤地斯瓦尔认为他已经为这种意识状态做好了准备时:
他轻轻地敲击了我胸口正对心脏的地方。
我的身体一下子像生了根似的,动弹不得。呼吸像受到一块巨大磁石的吸引一样,被抽离肺部。灵魂和心智顷刻间不再受到身体的束缚,像光流一般从每一个毛孔中穿透而出。我的肉体好像是死了,然而在敏锐的觉知中,我知道自己正从未有过地、全然地活着。我对自我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在身体里,而是包含了周围的原子。在远处街道上行走的人们仿佛是轻柔地走在了我的边缘处。土壤隐约变得透明了,花草树木的根也显现在我眼前,我可以看见它们内在的汁液流动。
邻近的地区在我面前一览无遗。正常的前方视野现在变成了广阔的球面视野,我可以同时看到各个方向。我能看到头的后方,人们在远处的甘地陵散步。我还注意到,一头白色的母牛正悠闲地向我走来。当它走到静修处开着的大门前时,我能用肉眼观察到它。当它从我身边经过,走到砖墙后面时,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
所有处于我全景视野中的物体,都像快速转动的影片一样震颤着。我的身体、上师的身体、圆柱装饰的院子、家具、地板、树木和阳光会偶尔剧烈地震动,直到最终全部融入一片冷光的海洋;就像将糖的晶体倒入一杯水中,摇晃之后就溶解了。光的合一性与物质形态的实在化交替着,这种变形揭露了宇宙因果的法则。
(以上详细描述见《一个瑜伽行者自传》SRF版第十四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b77da6a0102vntc.html)
……
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追寻这种完全合一的状态。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去追求三摩地那“常新的、不断扩展的喜悦”,也可以选择再一次奔向熟悉的旧习和执着。冥想的艺术和科学将吸引那些选择向光而行的人们。
本书向你介绍了瑜伽的一些最有效的练习技巧,但任何技巧都不可能代替实际的练习。
愿你,我的朋友,有幸通过冥想的实践获得觉悟的智慧,这是所有生命的真正的目标。愿你沐浴在冥想的历程中,照亮归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