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严州西湖
有个说法:“天下西湖三十六”,浙江有九(其实我算来算去,浙江只有三个,杭州西湖、严州西湖、寿昌西湖)。其一就在严州。明未清初文学家李漁《严陵西湖记》开篇就写道;“武林有西湖,严陵亦有西湖”。如今,咱们还可以加一句“绍兴有东湖,梅城也有东湖”哈!
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睦州刺史侯温主持开凿的严州西湖,湖位于州城西南面。侯刺史开凿西湖的目的,不是效仿杭州,而是为了严州城的防水患抗洪涝,把乌龙山上的流水汇聚起来,及时排出城外入江,同时还可防干旱,利用湖水灌溉农田。
千百年来,西湖不断清淤疏浚,不断治理。湖水面积大时,东至城墙脚下,北至西门外,南至新安江边,西至西山脚下。历次清出来的淤泥,部分堆在南边作为江堤,部分堆在湖中间,形成了一个洲。堤坝上建有水月庵,洲上建有宝华寺。
宋景祐元年(1034),知州范仲淹主持疏浚西湖,还修筑了南北堤坝,后人称“范公堤”。曾立有“西湖碑记”。明嘉靖年间,在严州参政张子弘和知府张任的主持下,宝华寺西侧建起一座“焕文堂”,供本地书生读书,还请来名儒,为书生们讲学。从此,严州西湖更成了读书人云集之地,所以又称“来贤湖”。
清康熙五年,严州知府刘茂先在宝华寺藏经阁东侧再建一阁,上题禅意颇深的“昙花界”三字。刘知府常邀好友来此喝茶谈禅,所以,此阁又叫“昙花阁”。
清道光五年(1825),宝华寺已经破旧不堪,严州知府聂镐敏主持把宝华寺以及周边的其他建筑一并改建成书院,这就是著名的宝贤书院。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多次进出严州城,宝贤书院毁于战火。光绪十年,建德知县刘毓森重建,但宝贤书院浓厚的讲读氛围已今非昔比。西湖冷寂了,宝贤书院也冷寂了。因东湖的水再也不往西湖流,来自裴家坞的水也不从西湖过,西湖的湖面不断缩小,西边的半个湖逐渐被填平,宝华洲再也不是“一孤屿”,而是一个与西岸相连的半岛。
2005年,梅城西湖疏浚加固,环湖步行道拓宽,植树养草。同时重建牌坊、亭阁、戏台等。宝贤书院也随之重建,仿古两层的楼房,南面向阳,北面临水,粉墙黛瓦,褐柱朱檐,与前面的丽泽堂组合成一个幽静的四合院,美不胜收。
(本篇素材来自网络)
图2.严州西湖的湖岸,确实和杭州西湖很像
图3.只是湖面小得太多,水质也有待提升
图4.严州西湖
图5.特别喜欢这些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樟
图6.严州西湖
图7.这个角度看,水质不错
图8.严州西湖
图9.严州西湖
图10.湖畔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