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底两万里》1.1(第1-7章)

(2016-04-08 10:57:06)

第一次读《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真的有被震撼的感觉。作者儒勒·凡尔纳,法国著名科幻及探险小说作家,说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真的是太恰如其分了!看完导读的介绍,对作者同系列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以及作者的传记,也非常期待,看完这两本,一定要看看它们。

小说第一章开门见山交代了1866年出现的一件怪事——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船只在海上碰到过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梭形物体,有时还闪着磷光;和鲸鱼相比,这个“庞然大物”体积要大得多,动作也快得多。

作者在这一章中列举了几次遇到这个“会动的大家伙”的情况,我主要关注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怎样把这几次险情罗列到一起的。作者通过详略得当的列举,将几次险情衔接得非常自然,我想,这一点是我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学习的。

 

第二章,主要从“斯科蒂亚”号的意外事故展开,对第一章所述的怪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些人认为它是个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艘动力极其强大的“海底” 船只。“我”倾向于承认那时一种巨大的独角鲸。

 

第三章对于仆人孔塞伊的描写,我非常喜欢。作者首先告诉我们读者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小伙子,他是个正直的佛来米人,他生性沉稳,办事讲原则, 守规矩等等,然后作者写了他跟孔塞伊的大段对话,让我们在对话中体会这个人物的特点,非常鲜活。孔塞伊是一个服从做得非常好的人,作者用他具特色的回答“悉听尊便,先生”做了这一章的标题,大概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对于孔塞伊的缺点,作者的写法很独特,作者写道:“孔塞伊有个缺点:太拘泥于小节,到了让人恼火的地步——跟我说话,从来都是用第三人称!”看到这里,我忍着没有看后面,自己试着想了一下,在跟人对话的时候,如何使用第三人称,非常汗颜的是,我竟然没想出来!当看到后面的对话时,觉得作者真是太厉害了!

作者刻画的这个人物,特点非常鲜明,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大段的对话,凸显了人物的优缺点。同样,在第七章中,也有“我”在落水之后,与孔塞伊的大段对话,这些对话,场景感很强,所以,总忍不住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拍成电影的话,这些对话,该有多精彩啊!就孔塞伊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得是主要配角吧,呵呵。

 

第四章,内德·兰德,加拿大人,捕鲸大王,把敏捷、冷静、大胆、狡猾这些东西都发挥到了极致的一个人。刚开始,内德·兰德不太相信有什么独角鲸,他是舰上唯一(书中写到是“惟一”,同样的意思?)一个看法与众不同的人。但后来通过“我”一系列数据性的分析,作者从内德·兰德的语言,体现了这个固执的捕鲸人对“我”的看法的认可:“博物学家先生,有一点您把我说服了,即假如有这样的动物生活在海底,它们就非得像您说的那样强大才行”。后来,我们也看到,最终发现那个怪物的竟然是内德·兰德。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安排吧。

 

在对这个人的刻画中,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对于法拉格特舰长预备的两千元奖金,孔塞伊的态度是:“那两千块钱奖金,我从来都没指望过”,但在前7章中,我留意到,内德·兰德两次提到了奖金,第一次是在跟“我”和法拉格特舰长在艉楼上的对话“发现了就能得两千块钱奖金”,另一处是在“我”落海之后,在海里遇到内德,内德对自己的介绍:“正是我,先生,那个想得到那笔奖金的人”。从目前的内容,看不出与这个人物的密切联系,也许,作者只是为了突出一下人物特色?

 

 

读这几章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这本书翻译得不错,所以,必须感谢一下译者赵克非。网上搜索之后才知道,该作者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气球上的星期五》都是他翻译的,有时间一定要都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