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学伟: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之着力阅读——“厚”

(2020-08-28 17:05:53)
分类: 学习情况
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会练真把式。”
教学设计能力是一位教师的硬实力。
它至少包含着三种能力:
一是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里的解读文本,不是文学解读,我们应该称之为教学解读。简言之,就是在文本的文
学解读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比如一本《红楼梦》,包罗万象,
一定有些东西是适合学生阅读和领悟的,也一定有些是不适合的。那么,“弱水三千,只取
一瓢饮”,能找到那最适合的“一瓢”,这就是教学解读,也是教师的真功夫。
二是课程内容开发能力。
今天的语文课,已经不是传统的“单篇课文”一统天下、“两个课时”包打前敌的时代
了。今天的课型至少包括“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三种形式,所以,教
师除了要具备研究单篇教学的精深眼光之外,还要有纵览群文的广阔视野。当然,更要有去
芜存菁的思考。具体到某一课的设计,或是深度,或是广度,这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程开
发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两条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三是活动策划能力。
这一条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就应该作为活动策划者的身份出现了——创设有利于学生阅
读思考的情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三种能力,缺一不可。也是很多老师目前暂时欠缺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有没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抓手”?
我结合自己备课的经验,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着力阅读——“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
读,再阅读。”学生的成长——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格
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源于阅读。阅读对一个人的终生影响自不必说。
那么,教学设计如何走向“厚”的阅读?
(一)从一篇走向一本书教材中有些课文选自名家的经典作品。如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选取了《草船借箭》
《猴王出世》《景阳冈》《红楼春趣》;六年级下册的《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
亚历险记》;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芦花鞋》(选自《青铜葵花》)……这些课文,
都是名著的一个窗口,它们都承担着吸引学生走进名著,引导他们畅读名著的任务。所以,
教学设计时,除了体会课文中语言的趣味,体会表达的效果,更多的还要感受人物形象的鲜
活,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别忘了名著这面背景墙,在教学中,不局限
于课文,应该将人物的命运、性格勾连名著,用名著的背景映射人物的悲喜……把学生的目
光引向名著,使他们喜欢名著,捧起名著,阅读名著。
教学《猴王出世》,第一步:阅读猴子跳跃奔走的一段话——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
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体会短句的节奏轻快,正好暗合猴子喜欢动,蹦跳欢快的样子。表达形式与内容高度统
一。
第二步:阅读猴子的对话——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
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体会猴子语言的急促和重复,凸显猴子调皮可爱、急躁的特点。
第三步:结合《西游记》中各种情景,让学生想象猴子的语言(这里已经把故事引向原
著)。
第四步:分析课文中孙悟空的两次出世——石猴出世(石开猴出)、猴王出世(号称美
猴王),讨论《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哪几次出世,如“齐天大圣”出世、“行者”出世、“斗
战胜佛”出世……把“出世”延伸到原著中,学生对后面故事脉络和人物命运也有大概认识。
此所谓:从一篇走向一本书。
(二)从一篇走向一个人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选取冰心《繁星》里的三首。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被称为“鲁迅单元”。毫无疑问,它们有引导学生走近作者,阅读作家作品之意。如“鲁迅
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好的故事》是鲁迅的散文,《我的
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鲁迅的文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歌颂鲁迅的诗,
也是对鲁迅精神的概括和赞誉。课文组合是立体的,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鲁迅作品的宏大背景作为依托——从闰土到
《故乡》,进而到鲁迅的小说;从《好的故事》引向鲁迅的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启发
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事,了解鲁迅的生平……课本是有限的,但是学生的阅读是无限的;课堂
的空间是有限的,学生课下的追寻和思考是无限的。
读一篇课文,走近一位作家,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但也是极有意义的探索。
此所谓:从一篇走向一个人。
(三)从一篇走向一类书
统编本教材的一大特点——文本体裁和内容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结合来确定单元
内容。
四年级“现代诗单元”“童话单元”;五年级“散文单元”“民间故事单元”“古典名著单
元”;六年级“小说单元”“世界名著单元”……这些单元篇目的教学中,除了把学生引向“深”,
向整本书阅读拓展,还要引向“广”,让学生把各篇课文各个作品横向对比、联系,产生疑
问和思辨,从而在阅读和思考中走向这类文章或者这类书的阅读。
此所谓:从一篇走向一类书。
这样的设计,着力阅读,力图让学生把书读“厚”,让他们看见文本背后的山川江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