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020-08-09 21:39:57)分类: 示范引领 |
沐
——《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从2019年九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已经全部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整个小学1-6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课文选篇的30%。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古诗词在考试中的比重,远不止这30%。默写、纠错、理解、赏析、运用等题型的综合分值大大超出30分。的的确确是“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诗词者得语文”。
2011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且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古诗文启蒙教育”作为特色建设项目,注重人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古诗文》,在稚嫩洁净的心田播撒诗意的种子,浸润璀璨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奠基豁达向善的人性美;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具体目标:(侧重于6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敏锐的语感力、领悟力;
4.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适当选取颂扬安庆的名家名篇以及安庆本地作者留下的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表达作者对安庆的无限喜爱、赞颂之情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课程设置每一单元一个实践园地,描摹自然风光可以“画一画”,抒情励志可以“唱一唱” ,展现情节可以“演一演”等,系列参与式、体验式小栏目让学生穿越时空,从文字到生活,从实景到真情。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走进古诗文》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单元编写,每一单元分主题、确定篇目,内容积极向上、弘扬社会正能量,主题丰富灵动、篇目适中,不断完善、循序渐进。
1.内容安排:
低年级:课标规定的必背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
中年级:课标规定的必背诗文,“词曲”“论语”,安庆乡土诗篇等内容;
高年级:课标规定的必背诗文,“词曲”“论语”“古文精选”,安庆乡土诗篇等内容。
2.结构框架:以一个主题单元为例,选文主体+的模式
(1)【选文主体】每一单元选取3-4篇同一主题的诗词原文,低段为全拼;
(2)【注释】每篇关键字词注释。
(3)【实践园地】一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二个栏目,结合单元内容设置“唱一唱”“演一演”“猜一猜”“讲一讲”。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课程开发。教导处及各学段负责人担任实施评价,具体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
2.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开发与实践工作计划。课程开发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起草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学校审议通过后,安排课时,具体落实到学校课程表遵照实施。
3.加强校本课程的培训。学校要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提高使用校本教材实效。
(1)专家培训模式。定期聘请专家专业引领,让理论观照实践。
(2)实践性模式。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读书沙龙的形式,交流教材使用策略。
(3)课题研究模式。为了使古诗文启蒙教育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更加具有鲜明、长远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大力提升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1月):编写教材,付诸实施。参与的教师立足学校特色课程特点,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从2018年第一学期已经尝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已经涉猎了“五大板块”的诗文初稿,包括“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唐诗”“宋词”“论语”。本次编写将在此基础上分年段充实、完善。本人在2017年参加了安庆市地方课程编写,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六个单元的古诗,学习与积累了一些经验。另外再加上学校语文团队合力。这些对本次编写积攒了信心。)
实施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7月):课程实施,积累创新。遵照部颁课程标准,各年级增开《走进古诗文》。鼓励教师积累材料,开展经验交流。
提高阶段(2021年9月~2022年9月):完善体系,展示成果。制定完善我校古诗文教育校本化体系,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教师的实践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研讨活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采蜜集、手抄报、读书笔记本、优秀诵读表演等等。定期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4.积极开展校本实践活动。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从2018年9月,我校启动了以“相伴阅读,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我们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有每日开展的“晨诵”、午读、课间练字活动,还有集中在12月份的读书节读书汇报活动,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了硬笔书写比赛、读书小报评比、诵读展演、阅读分享演讲赛等活动。
(1)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借助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胡婷婷唱古诗》网络资源学唱、表演。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在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经典悦读汇报展演”活动中,总能欣赏到孩子们动听的演唱和美妙的演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被孩子们演唱得是那样打动人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古筝演奏又是如此地扣人心弦。
(2)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3)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
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寻隐者不遇》、《使至塞上》等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更具有了发人深思的现实意义。
学生们在诵读古诗文中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及时记载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有的甚至对诗文提出质疑。为了让学生们交流体会,辩明道理,许多班级充分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开设古诗论坛,为学生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或抒发自己的感想,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理解中的困惑。在辩论中,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会到很好的培养。
(4)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文,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模仿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词进行改写。例如,一位老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顿时灵感被激发,跃跃欲试,写出了一篇篇虽然稚嫩但非常真挚的短文。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学校、老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可以通过手抄报、广播站、推荐发表等给孩子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用心搭建写作小课堂,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文学创作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五、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诗歌知识的获取度,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统计、调查、检测、评价和反思,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以促进本课程的健康发展。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考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在互评的基础上,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行为主要采用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正面引导,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保障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取得评优、评先的优势。
期待沐浴经典的甘霖,倾听生命的拔节。让校本课程为孩子的童年织锦铺缎,每一步精彩,每一天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