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魂》教学设计

(2020-04-26 10:57:46)
分类: 培养任务

《梅花魂》教学设计

大桥圣埠周亢

【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课文中的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渗透过文字的躯干,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梅花魂》是篇思乡爱国的文章,整篇课文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学情分析

学生缺乏远离故土、思念家乡和祖国的这种情感体验,有不少学生对梅花的特点也并不了解,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而在课前应重视预习,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情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细节描写、用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课前阅读提示利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思乡情、爱国心”

难点:理解梅花精神以及学习细节描写、运用具体事例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飞花令”游戏,说“梅”的诗句。

2.揭题,板题。点击“魂”为何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词语)

缕缕幽芳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玷污

大抵 欺凌 训斥 秉性 眷恋 衰老 手绢

(二)出示阅读提示,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1.交流:(出示课件)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  想回国哭泣  赠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2.介绍作者背景资料

三、品读喜爱梅花

(一)想一想文中的哪几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1.交流汇报:珍爱墨梅图  赠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2.这三件事表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个别汇报:爱国之情

(二)关键句研读

1. “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训斥母亲,小心修复图画。

个读句子交流感悟:通过外祖父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地位高。

2.赠墨梅图外祖父的话语揭示他珍爱墨梅图的原因。

范读课文“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交流句子体会梅花的秉性:最……最……最……

不管……不管……

链接诗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品味“清气”即为“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高尚品格,即为梅花的灵魂。

想一想:古往今来你最佩服的爱国人士,说说他的事迹?

小组交流:岳飞   文天祥   华罗庚  邓稼先

引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3.送梅花手绢。“血色”你能有哪些联想?

“血色”和国旗相同的颜色,外祖父一颗赤子之心寄托在梅花身上。

4.总结学法:外祖父的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抓住关键词语、借助具体事例、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5.课堂小结:顺势释题,梅花“魂”即民族精神,外祖父的满腔爱国情怀。

四、品三次落泪

(一)浏览课文,找到外祖父几落泪,交流阅读感受。

1. 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

小组读,交流个说:还有哪些思乡的古诗句?

交流感受:外祖父从诗词中涌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2. 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

3. 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

个读并交流感受:后两次都是因为不能回国内心痛楚而落泪。

4. 课堂小结:三次落泪,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

(二)自由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发现

开头由梅花引出对外祖父的回忆,结尾再点出外祖父寄托在墨梅图和梅花中的爱国情怀。(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4. 梅花魂

  思乡情

爱国心  

民族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