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020-04-26 10:55:20)分类: 培养任务 |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叶祠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一 预习分享会
1.
2.
二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所作。
三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遇生字词,用笔标出,查阅字音并读准,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按自己的习惯标记,可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徘徊
无边无垠
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2)学习多音字“燕”。(备注:此点网络摘取)
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y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本文不仅引用许多古诗文,用词也很考究高雅,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化修养之高,请同学们读一读让你心动、印象深刻的词句。
四
1.全文以“月”为线索,分两个方面写“月是故乡明”,边读边思考,完成下表:
两个方面 |
|
童年趣事 |
|
成年经历 |
|
表格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花一分钟讨论修改。
2.请几名同学说一说季羡林老先生回忆了童年的哪些趣事呢?
询问有没有相同经历的同学。
当你回忆这些时,内心有何感受?(快乐,美好),作者也是如此。
3.
问1: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哪儿的月亮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月是故乡明。)
问2: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成年的经历呢?(对比突出对家乡月亮的喜爱。)
问3:对家乡月亮如此喜爱,真是因为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好看吗?(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小结:所以,作者是借月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直白、热切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我们齐读第7自然段,读出思乡情。
4.联系本文标题,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人借月亮表达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作者以这句话为题,同样也表达了浓浓地思乡之情。
五 课堂小结
从同学们搜集分享的古诗词到《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但是,思乡的文章可不是只此一种哦,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其他类型的思念家乡的文章,并互相交流。
六 课后作业设计
一、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借用网络题目)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相映成趣
巍峨雄奇
二、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A.在的瑞士莱蒙湖上,在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的大海中,在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B.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1.将下面的词语填在语段A合适的横线上。(填序号)
巍峨雄奇 风光旖旎 碧波万顷
2.语段A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各地月亮的。语段B中“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是个句,我可以换一种说法:
3.作者先写了世界各地的月亮,又写了朗润园的月亮,联系全文,我知道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