滗的本字是否是泌?若非,二者意思、用法、对象上有何区别?

标签:
说文解字范式文字吴山野士中文宝典中文常识 |
分类: 中文探索 |
滗的本字是否是泌?若非,二者意思、用法、对象上有何区别?
“滗”的本字不是“泌”。
“滗”犹以笔之毫毛过滤水者。
读bì
“泌”犹受夹被挤压分解出来水者。
读bì
相与比述衍义:又指涌出的泉水
读mì
滗:
滗:繁体字写作“潷”。
潷从水、从筆。
《说文解字》:“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鄙密切〖注〗徐锴曰:‘筆尚便疌,故从聿。’。”。
《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一声。”。
《说文解字》:“(),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凡(
)之屬皆从(
)。”。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犹象右手重复取物之宪象者是又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
《说文解字》:“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犹区域最外之边界者是冂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凡丨之属皆从丨。”。犹上下通或下上通者是丨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80页:“(丨)下上通也。依玉篇。引而上行读若囟。囟之言进也。引而下行读若()。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竹部曰。篆、引书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当引而下、不字当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分用之则音读各异。读若囟在十三部。读若(
)在十五部。今音思二切。囟之双声也。又音古本切。凡丨之属皆从丨。”。

冂,丨两范式叠加:犹可覆物可系佩之丝织物者是巾字之范式。

又、巾两范式叠加:持竹榤以书犹执事振敬若手持巾而敏捷搽拭者是()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惟初太始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是一字之范式。

()、一两范式叠加:手持竹榤而敏捷往来若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敏捷书写以记录万事万物者是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箁箬也。”。犹其叶如屮下垂个个纷披者是竹字之范式。
聿、竹两范式叠加:手持竹榤而敏捷往来若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敏捷书写以记录万事万物者)是筆字之范式。

笔:从竹、从毛。
(竹:参见六画之七“竹”)
《说文解字》:“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
类以密比、丛生为性、直出旁达、其形不一象其冒体蒙茸犹眉发之属者是毛字之范式。

竹、毛两范式叠加:(传蒙恬)犹在竹上束毛豪作书写工具者是笔字之范式。

繁体字“筆”简化为“笔”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繁体字“潷”简化为“滗”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泌:
《说文解字》:“泌,俠流也。从水、必声。”
《说文解字》:“必,分极也。从八、弋,弋亦声。”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参见《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五十四》)
阴之正(别阴入阳象)分别相背之形是八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弋,橜也。象折木衺锐着形。从(),象物挂之也”。犹折木衺锐而使之著于物者是弋字之范式。

八、弋两范式叠加:折木衺锐而使之著于物者以此为分判之准而作最后的分判者(立表为分判之准而作最后的分判者)是必字之范式。

水、必两范式叠加:犹受夹被挤压分解出来水者是泌字之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