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见证了看图说话导致各说各话的幼稚

标签:
中文常识中文宝典范式文字吴山野士 |
分类: 中文探索 |
《甲骨文字典》见证了看图说话导致各说各话的幼稚
“象形文字”顾名思义就是用形象来表达意思。而形象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有形象就很容易看图说话,幼稚园小朋友看图说话一定是各说各话的。望文生义一定是各有各的看法。所以“象形文字”的第一个缺陷就是看图说话,各说各话。于是比拼的不是文字通解中字例之条的见证。而是编故事、穿凿附会、一厢情愿、巧说邪辞、伪考证。
“中”字形象鲜明,有人看见甲骨文“中”这个字有形象像飘扬的旗游,清朝吴大徵谓‘两旗之中立必正’。于是唐兰认为这是“响壁之语,篆形既未显两旗,又何由知其立必正也。”于是认为“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
比如:“象形字典”上说:“中本义,名词:对峙的两军之间无倾向的非军事地带。
《汉字源流字典》:有人认为“中”字的中间部分是洞穴,周围有流水,一“丨”表示“上下通”以示可进出之洞穴。“中”与“洞”、“栋”、“宫”、“穹”、“窿”都可以音转义通。
《甲骨文字典》解释“中”字遵循了唐兰的旗斿之说。
“象形”说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预想其象何形,然后编故事以圆其说。
唐兰在《殷虚文字记》(第53、54页。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5月第1版)上说:“中为旂旗旐之属,何由得为中间之义乎?吴大澂谓‘两旗之中立必正’,亦响壁之语,篆形既未显两旗,又何由知其立必正也。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周礼司常所谓‘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显为皇古图腾制度之孑遗。周礼九旗以日月,交龙,熊虎,鸟隼,龟蛇等画之,亦皆由图腾蜕变而来。此其徽旗,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陈(注:与“阵”为通假字),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若为三军,则中军也。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如上下之中,前后之中,大小之中等。后人既习用中央等引申之义,而中之本义晦。徽帜之称,乃假常以称之,周礼记常有十二斿,九斿,七斿,五斿,明即中。中常声相转也。而其分别,则十二斿为常,九斿为旂,七斿为旟,六斿为旗,四斿为旐,而中字遂无用为徽帜之义矣。”。
《周礼·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及国之大阅,賛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
周礼九旗是用来标明乡民各自所属、级别、方位、命令、示意、指挥等等独与中心无必然关联。唐兰的这个举例是伪考证的典范。通过编故事自圆其说居然可以作为考证的依据。简直是个笑话。
吴大澂、唐兰的中是旗斿说法只是一个臆想。没有必然性、没有独特性、不可验证。插旗所在没有必然是中心或中间的逻辑。插旗所在其导向只是有可能是中心或中间,不是唯一的导向。除了所编故事,很难验证其真伪。
《甲骨文字典》在解释“史”时,把从又持“中”的“中”字解释为捕兽器。《甲骨文字典》第317页上说:“史(解字)从又持()。以搏取野兽。(
)象干形,乃上端有杈之捕兽器具。(
)象(
)上捆绑之绳索。参见本卷干部字说解。(
)或作‘中’。乃(
)之简化。古以捕猎生产为事。故从又持干即会事意。(
)、(
)实为事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乳为史、吏、使等字。《说文》‘史,记事者。’。‘吏,治人者。’。治人亦是治事。‘使,令也。’。谓以事任人也。故事、史、吏、使等字,应为同源之字。”。
《甲骨文字典》看图说话如幼稚园儿童一般臆想“中”为捕兽器。()象(
)上捆绑之绳索。参见本卷干部字说解。都只是臆想。毫无根据。在捕兽器的基础上推导出“古以捕猎生产为事”。然后将其会意于事。这是不懂中文构成的缘故。
中: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囗、丨,下上通也。”。
囗、丨两范式叠加。犹种子生根发芽上下通指向于外壳以内者是中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又、中两范式叠加:记述发展过程之经历犹记录把握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生长规律者是史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一、史两范式叠加:按照所把握之种子生长规律般治理人事犹依律而行职以治人者是吏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使,伶也。从人、吏声。”。
人、吏两范式叠加。犹以律而行职令人作为者是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事,职也。从史,之省声。”
史、“之省”两范式叠加:把握种子生根发芽生长规律而有所作为犹任职者是事字之范式。
字与字是相互关联的。是可以互相印证而相通。而不是看图说话全靠胡猜冒料,毫无信服性。
相对种子外壳以内是中间,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核是中心。这种判断是必然的。那么记述发展过程之经历犹记录把握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生长规律者就是一件天大的事。而一旦把握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生长规律,那么种什么,什么就会丰收。就如天雨粟一样。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那么事必成功。所以史比较重要史的官比较大。事是从史从之,把握种子生根发芽生长规律而有所作为犹任职者。内在逻辑清晰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与史的差别与界限也是非常清晰的。史加一横为吏。吏是依律而行职以治人者。所以“吏”比“史”的官阶要低。“吏”不参与制律,只是依律而行职。“史”是参与制律的提供制律依据的。两者的级别非常清晰。“史”加人为“使”,“使”是接受任务去担责的人。“使”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平民。“吏”、“史”、“使”三者的区别是非常清晰的。即使甲骨文“史”、“吏”、“使”、“事”有混用,但我们依然能见证其中的差异。
而《甲骨文字典》看图说话的解释全靠胡猜冒料。一会儿说“中”象旗斿,一会儿说“中”从捕兽器省。怎么叫人信服?响壁之语,极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