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观察到的乡村学校
因为学生少,中心小学里只有一三四六这四个年级,一共113个学生,四、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当地除了乡镇上的中心小学,还有两个分布在村里的教学点,教学点里只有一二年级。当时我们有八个支教老师去当地,中心校留了四个,剩下的被分到了教学点。
其实在当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去学校上学,有时候家里没人放牛放羊了,孩子就会留在家里做农活,他们会觉得就算一两天不上学,也不会怎样。
除了校长之外,中心小学里还有三位当地老师,两位教语文、数学,还有一位教体育和英语。我觉得当地老师的情况也不好,有一位患有艾滋病,还有一位酗酒。在支教老师去学校之前,老师们就把学生们关在校园里,其实也不怎么教课,最后会把孩子们集中在操场上,按年级站好,训一番话,然后就放学了。
我们四个支教老师到了学校里之后,基本上学校就交给我们管理了,原本的校长经常不来学校,我们就选了一个支教老师来管理整体事务。我们四个分配了各自的语文数学教学任务,又额外开了一些音乐体育美术课。
刚到的时候,四、六年级的很多学生连加减法都不会,平均分就4分,百分制,后来平均分提高到了10分。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能从一年就就开始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每学期提高6分,六年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学校有九名在编教师、两名代课老师,和四个支教老师。可能是因为在广东,整理来说,学校的基础设施比其他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要好很多。我刚去的时候,每个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设备,但黑板还是传统的那种,后来增加了电子显示屏。但整体感觉上,家长没有很强的那种“让孩子认真读书”的观念,镇上一共11个学校,刚开始,我们学校里好几个年级的平均成绩在镇上垫底。
我是去的第三批支教老师,在这之前,我所在的支教机构已经和学校合作了两年。前几届的支教老师带来了一些新颖的课外活动,学生的成绩也确实有所提高,这给学校增加了自信。校长的心态非常开明,几乎允许我们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当时在普及自然拼读法,但我们认为其实音标的教学对孩子们更合适,校长也允许我们回到音标的教学上。因为之前老师的铺垫,加上我有比较大的教学尝试的空间,最后我那个班的成绩就变成了全镇第一。
我之前所在的公益项目,会做一些创新课程的研发,提供特色课程给乡村小学使用。比如,我们研发的“网络素养课”,是针对3-6年级的学生,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我记得有个学校只有三间教室,其中有两间是上课用的,还有一间是多媒体教室,但平时几乎不用,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在多媒体教室里摆两张桌子,炒好的菜就放在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们在那里吃饭。
现在有数据说截至2018年底,全国中小学有96.7%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92.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但这并不包括教学点。有的学校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也不一定会使用,尤其是年纪大的老师,用板书习惯了。但如果面临检查的话,校长或老师拍几张照片交上去接受检查。
很多乡村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我有个同学曾经在一个学校支教半年,学校里三个老师,只有一间屋子,就用木板隔成了两个空间,里面住两个老师。
▌老师不止要教书,还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后来这个机构再去当地支教时,当地政府就要求我们不能参与任何关于村子里的事务,就是要我们不要去管那些什么不公平的现象,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好。
还有一次,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突然要求我们让学生们去签一个文件,每个学生都要签名。我们自己去了解了一下,原来是政策上给学生们每天的补贴,现在更高等级的单位要来检查,但学生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收到过。
签收表发到了我们支教老师手上,我们当然没有配合。最后当地老师利用课间时间让孩子们签完了这个字。当地老师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体罚,学生们很怕他们,有时候男老师直接就是上去踢踹学生,甚至直接照着脑袋打。学生们的卫生意识也不够,当地没有自来水,孩子们走在路上,渴了,在路边小溪边趴在地上就取水喝。
还有一次是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下午最后那科,还没有考完就提前结束了,当地老师就把试卷全收走了。我们问为什么要提前这么早收试卷,他们说山路很远很难走,必须在单位下班前把卷子送走。我们说这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校长说这不重要,他们也不希望学生的成绩太高,如果外界发现学生成绩突然提升了,反倒会来过度关注这个学校,他们不希望得到这样的关注。
有位校长说过,他作为校长,就把这些事情停到自己身上,比如“均衡验收”的各种材料,往往检查的时候会要求填写往前很多年的资料,但在当时并没有要求,于是学校就要想方设法去给补上,都是非常耗费学校人力的事情。所以我觉得“非教育类事务”是那种和老师的课程教学、学生照顾完全不相关的事情。
其实仔细想的话,如果按照城市学校的标准,这些表真的要填。比如很多工作都会需要监测进度,需要评估,会涉及一些表格的填写。因此,如果是和教学相关的话,包括教学任务检查,包括电脑室、各种功能室的使用,也都还是有它意义在的。
记得我支教第二年的时候,学校调来了之前当时校长上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这位老教师从村里的中学调到我们小学来任教,看见我在很嗨地教学生背课文,就云淡风轻的说:“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像你这样。”
当时我就觉得挺有感触,觉得当地老师其实会有很多生活上无法避免、必须去处理的事情。比如支教老师是可以加班的,但是当地老师不行,因为他们没时间,他们晚上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
▌“爱面子”和“怕麻烦”造成了新的阻碍
我们主要是和校长打交道,如果学校确定加入项目,我们会给学校提供设备支持,比如摄像头、会议宝,保证能让他们上网络直播课。我们也会给跟其它公益组织合作,为老师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给学校提供一些物资捐赠,根据学校需要来提供一些多元化的支持。
因为我们要先和学校测试设备,确保硬件和网络正常,才能对接志愿者来上课。这一学期很多学校一直在推迟对设备的测试,后来知道他们是在面临检查,这些事情就顾不上了。今年可能是因为处于扶贫验收的阶段,学校迎接的检查特别多。设备发给学校很长时间,有的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测试。
我们机构是直接和校长沟通,但村小不是每个项目都会接受。我去过一所学校,校长特别爱面子,觉得接受公益援助会让他很没面子,就叫我们不要到处推广,低调处理就行了。如果涉及到一些比较大的公益项目落地,他们一般也不会答应,因为会牵扯到教育局那边,他们很不愿意去做这方面的事情。
▌乡村学校的非教育类事务真的多吗?
现场的两位是支教老师,其实不会很直接的受到系统压力的影响。但当地老师身处农村,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如果不居住在当地,有时还要从县城往返。对他们而言,教学本身就已经很忙了,但精力还会被教学之外的事情挤占,而教学时间被挤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想请各位有支教经验的老师讲一下,当地的老师怎么评价这些事情?当地的学生又是怎么看待的?你个人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理论上,学校应该有很多“功能教师”,其中一项是心理老师,但我们学校其实没有。心理老师要做咨询记录,我就在想,能不能试着给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这种心理咨询类似的活动。我当时跟校长说我来填咨询记录。既然我做了记录表,我们就干脆试试开这个课。所以我们当时借机会做了好多本来不会想到的事情。
她也会参与当地的扶贫工作,因为新教师不了解当地情况,只能做一些整理资料、填表格的工作。她们隔三差五要开会,甚至有人要帮贫困户做家务。这不是硬性要求,但当地教师把这种形式会作为工作反馈,让自己的材料有内容。有时候忙得课也上不了,就让别人代课,自己去村里跑。
老师虽然有教学任务,但不得不去完成这些事情,而村里人每天也被这些东西搞得焦头烂额。据我了解,有些村因为扶贫使用的纸张已经花费了十几万的费用,得不偿失。“扫黑除恶”确实有效果,但也会有一些硬性的要求,包括统计村里做了多少宣传工作,这种流程性的东西偏多。
▌乡村教育在创新方面会遇到什么阻碍?
我觉得,如果这一类创新项目不能给当地带去长期的影响力的话,那么实际效果可能低于预期。其实支教老师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新的理念或者影响力,因为支教时间普遍是两三年,能够给当地学校和学生留下什么?我觉得最好的可能就是引起当地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做出一些稍好的改变,这其实就是很好的影响力。
有的同事会引进“iPad英语教学”这些方法,我觉得相比提高一个当地老师内在的教学热情,这种物质上的引入从长远上看可能没那么有效。
我觉得越是偏僻的地方,只要有支教老师进入,就会带去比较新的理念。
所以当一个学校对接了很多公益项目,那么老师就要承担这些反馈工作,也算是一种“非教育类事务”吧。这的确会成为老师的负担,所以公益组织在实施公益项目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对老师进行激励。
包括壹基金的“壹乐园”项目,这个项目不是进入到学校,而是进入到乡镇里面,为乡镇学生提供文化活动空间,但在我们那里效果依然不好。比如说项目提供了吉他和二胡等乐器,可没有一个老师会演奏;提供图书,而没有老师引导,孩子们也不会主动去读。基层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缺新设备等物质条件,而是缺人。
而且基层NGO的工作人员特别少,一般每个县城只有2-3人,他们又要迎接大量的新项目,难免力有不逮。
县级NGO确实能够接触到一线,但通过一两个人,很难把这些从上边吸引到的资源再去运营到一线。他们需要再去运营一个当地的志愿者团队,去做探访等工作。如果县级NGO没有运营出一个很强大的志愿者社群,那些公益资源就难以继续下沉。这可能是姚祥说的问题,缺少有执行力的志愿者团队把教育项目传递给乡村学校和乡村学生。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乡村教育?
只要是能去支教的地方,都会有资源的对接,但资源浪费是个普遍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教学,一切都应为教学让道。只有教育资源的引入才能改变乡村学生的命运,当然包括对这些资源的分配、利用和监管,这也是教育内容。
因为相对来说,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更有决定权。老师想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凭借个人力量很难推动整个学校的变化。而一旦校长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个人能力,就可能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点还是培养一些好的校长,其次就是进行乡村老师的能力培训。
“问题学生”的产生,更多是家庭原因,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脱离父母管束,又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相信“读书无用论”。他们不仅会给同学们带去不好的影响,还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