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教育文化时评 |
2018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其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等思路。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城乡关系如何重塑?面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们是否还需要城市化,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在南都观察2019年夏季论坛上,五位专家一起讨论了“我们还需要城市化吗”。
以下为夏季论坛第一部分的现场实录。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在有关城市化的部分提到,7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94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10.64%,2011年这个数字首次超过50%。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的目标。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很接近“规划”目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3.37%,构成差距的主要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他们被称作“外来人口”。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图为40年来我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两项城镇化率的对比趋势图,差距很大。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
▌城市化过度了吗?

“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是正确的,问题是,如果在国际化的视野里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和中国经济水平相同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偏低了接近10%。

第二张图,我把中国单独拿出来,看中国每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城市化率越高。这两张图告诉大家,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这是全球的普遍规律,是不得违背的客观规律。

这个式子里面蕴含着城市发展的空间均衡,可以描述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描述内地和沿海的关系。今天,我用它来描述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差别在于收入受到资源总量的约束,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GDP总量受制于土地面积,给定土地面积,农业的产出很难增长。旅游业受制于接纳游客的能力,也很难增长。这是农村经济的特点,小城市也有类似的问题。

我的数据分析显示,仅“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这一个变量,就可以解释城市之间GDP总量差异的接近40%,即越远离沿海大港口的城市GDP的总量就越小。再看中国的GDP和人口空间分布。把中国的城市按照GDP规模从高到低排序,到所有城市占中国GDP的50%时结束,能发现中国的GDP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省会城市,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空间集聚。

陆铭教授在发言中。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城镇化就是城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