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现行教学本质观的遮蔽性分析

(2019-04-06 21:39:12)

对现行教学本质观的遮蔽性分析

            ——相互教育的研究方法论(之九)

 

切问: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存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不存在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吗?

      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仅仅具有合理的方面,而不具有不合理的方面吗?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仅仅推动了学生的发展,而不能推动教师的发展吗?

      4、教学,仅仅是教师一方对于学生一方的简单活动,还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对应性活动?

 

现行学校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本质观,集中表现在现行理论对教学的理解,即关于教学的概念之中。关于教学的概念,在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这样写道:“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见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既然是国家级规划教材;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教学本质观,认为是现行的或流行的观点。

现行教学本质观,涉及教学中的如下要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科学文化知识或简称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或简称发展。在这些教学要素之间涉及如下关系:首先是,依靠教师的教,去引导学生的学;然后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最终是,学生获得了发展。从这些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立出现行教学本质观的三个切入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二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三是,学生获得了发展。从这三个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能够观照到哪些内容呢?下面,略作分析。第一,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能够把握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主动影响力量以及这一力量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从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能够把握到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主动影响力量以及这一力量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三,从学生获得了发展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能够把握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归纳这三个切入点,我们看到,现行教学本质观,能够把握到的内容,也就是两点:一是,教与学的主动性或能动性;二是,教与学的主动性或能动性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概括地说,现行教学本身观,能够把握到的内容,也就是:教与学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鉴于现行教学本质观,对于这些概括的内容已经多有展述——其实,毫不夸张地说,现行教学论就是关于这些概括的内容的详细阐释的理论;所以,此不烦谈。

然而,现行教学本质观,从上述三个切入点上,又遮蔽了哪些内容呢?下面,略作分析。

第一,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在把握到教师对于学生主动影响的同时;却遮蔽了学生对于教师的影响,并因此而遮蔽了教师的被动性。如果我们走出现行包括教学论在内的整个教育理论的简单抽象思维,而走向对教育或教学事实的关注;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或指导,不管具有怎样的性质,不管具有怎样的内容,也不管学生是接受还是排斥;都必然会反过来对教师发生影响作用,并因此而使教师产生了被动性。然而,现行教学本质观,却无视这种实然状态的对应关系;只是片面地抽象出教师对于学生主动影响的一面,而遗漏或排斥了学生对于教师主动影响的另一面。其直接的后果:从教师一方看,那就是因为缺失了学生一方的限制而造成的教师简单的主动性;从学生一方看,那就是由于教师一方的简单限制而造成的学生简单的被动性——在此种简单关系基础上必然产生的教师一方的主观、任性甚至粗鲁以及学生一方的被动、被迫甚至被伤损,也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经验的令人伤心的事实。

第二,从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在把握到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主动影响的同时;却遮蔽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的限制,并因此而遮蔽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从教学事实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被动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教材或文本中的知识方面;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的方面。学生学习源于知识方面的被动性,是指知识本身的性质、范围、难度等等对于学生的限制;而学生学习源于教师教的方面的被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对于学生的限制。现行教学本质观所谓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其实,就是在具体克服来自于知识方面的被动性与来自于教师教的方面的被动性的实际过程中,才获得了真实的内容;而脱离开这两个方面的被动性的限制,所谓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只能是思维中不健康的空虚的语词——然而,这却构成了现行教学本质观的遮蔽及其必然产生的后果。

第三,从从学生获得了发展这一切入点上,现行教学本质观,存在两个方面的遮蔽。一是,在把握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的同时,却遮蔽了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发展的不一致性影响。二是,在把握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的同时,却遮蔽了这两种力量对于教师发展的影响。先看第一个方面的遮蔽。从教学的实际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只有简单主动性的引导,既可能是正确的或恰当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不恰当的;所以,学生既可能是认可或接受的,也可能是排斥或否定的。换一种表达,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发展,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同样地,学生的只有简单能动性的学,既可能是正确的或恰当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不恰当的;所以,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换一种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发展,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然而,现行教学本质观,却置实然状态的教学事实于不顾,片面地抽取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而遗漏或排斥了不一致性影响。其直接的后果:从教师方面看,那就是难以反思自身教的不足性;从学生方面看,那就是难以反思自身学的不足性——在此种简单关系基础上必然产生的教与学的内在的封闭性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就成了符合逻辑的人们熟知的学校教学中令人悲哀的事实。再看第二个方面的遮蔽。从教学实际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知识或教学内容的限制;二是学生方面的限制。现行教学本质观所谓教师对于学生的主动引导,最富有实质性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对来自于知识与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限制的克服或突破——离开这两个方面的限制,孤立地谈论教师对于学生的主动引导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正是在对源于知识与学生这两个方面限制的克服或突破这一过程中,教师才具有了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才具有了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相互教育视野中经常谈到的:教师与学生双方,因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而造成的相互发展的状态。然而,现行教学本质观,却置教学的实际于不顾,片面地抽取出教与学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而遗漏或排斥了教与学对于教师发展的影响。其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内在关系的分裂,并因此而阻碍了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相互推动与相互发展。归纳上述两个方面的遮蔽,我们看到,现行教学本质观:从学生一方看,就是在把握到教与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影响的同时,却遗漏了不一致性影响;从教师一方看,就是在把握到教与学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的同时,却遗漏了对于教师发展的影响。

现行教学本质观,既然在三个切入点上都存在遮蔽;那么,该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即边界定位呢?下面,分而述之。

第一,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这一切入点上,我们的边界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影响,并因此而使教师具有了主动性而使学生具有了被动性;二是,学生对教师影响,并因此而使学生具有了主动性而使教师具有了被动性。既然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分别具有自身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双方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性匹配关系。这种对应性匹配关系,涉及两个方面:当教师发挥主动性时,学生必须保持被动性,以便更有效地接受来自于教师的影响;而当学生发挥主动性时,教师也必须保持被动性,以便更有效地接受来自于学生方面的影响。鉴于现行教学本质观,仅仅把握到教师对学生影响的严重偏差,我们愿意强调学生对教师影响的一面,也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主动性与教师对于学生的被动性的一面;以便于更有实质内容地推进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长进。

第二,从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这一切入点上,我们的边界定位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能动性与限定性;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限定性。不管哪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明白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学生的能动性与限定性,是同时存在的;而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第二层意思是:学生的能动性,是在对限定性的克服或突破过程中实现的;离开对限定性的克服或突破,所谓的能动性就只能是空虚性或空洞性。鉴于现行教学本质观,仅仅把握到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能动性的严重偏差,我们愿意强调学生的限定性,即知识对于学生的限定;以推动学生在对这种限定性的克服过程中,更有实质内容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第三,从从学生获得了发展这一切入点上,我们的边界定位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与学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的发展,既有一致性影响的方面,又有不一致性影响的方面。鉴于现行教学本质观,仅仅把握到一致性方面的严重偏差,我们愿意强调不一致性影响的方面;以便于推动教与学双方,更自觉地反思自身方面的不足性,以便于更有效地实现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二是,教与学这两种力量,不仅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且影响教师的发展。鉴于现行教学本质观,仅仅把握到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的严重偏差,我们愿意强调对于教师发展的影响;以便于推动教与学双方,尤其是教师一方,更自觉地感受教学活动对双方的影响,以便于更有效地实现双方的发展。

归纳上面对现行教学本质观所做的遮蔽性分析,我们对教学本质观的边界定位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各自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应性匹配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主动性与学生被动性的匹配活动;第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知识或教学内容而展开的能动性与限定性的对应性活动,而不是片面地发挥能动性的简单活动;第三,教学,是推动教师与学生双方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推动学生发展的活动。概括地说,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对应性活动——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教学的本质观,也是本文的结论。

 

附言:1、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保持自身被动性的教师,绝不是称职的教师。

      2、离开知识与教师两个方面的限定性,简单地谈论学生所谓的能动性,不过是虚言戏语而已。

      3、教学,如教育一样,是师生之间的对应性活动或因对应而产生的张力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