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显在的教育与隐在的教育
(2018-09-10 22:18:59)谈显在的教育与隐在的教育
切问:1、教师明确的目的,是要向学生传授愉快教育的知识;但学生从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中却感到了厌倦——这其中,教师的教育,可以被认为是显在的教育吗?而学生受到的教育,可以被认为是隐在的教育吗?
按照现行学校教育理论的理解,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此种理解,能够把握到学校教育的预先设计即预设,也能够把握到学校教育按照预设运行而出现的结果;然而,却很难把握到学校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变化,也很难把握到学校教育由于运行过程中的变化而出现的结果。由此,正如有些人已经感觉到的那样,现行学校教育,在理论与实际两方面,都具有内在的孤单性、坚硬性甚至僵硬性——此种缺乏内在张力并因此而缺乏灵活性与生命活力的学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把现行学校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的教育,以术语表达为显在的教育,也就是有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而把现行学校教育理论没能把握到的教育,以术语表达为隐在的教育,也就是在随机、偶然与变化中发生的教育。显在的教育与隐在的教育,它们存在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它们存在的基本表现在哪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去面对它们?这些问题,就构成我们关注的基本内容。
关注之一,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存在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现行学校教育理论,把学校教育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塑造或改造活动。在这种单向度的活动论视野中,学校教育活动,也就是按照教师预设而进行的活动;当然地,这也就是显在的教育活动。然而,学校教育活动却不是简单的对象性活动,而是对应性活动。在对应性活动论视野中,学校教育活动,一方面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对象性活动;但同时,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指向教师的回返性活动。就教师指向学生的对象性活动看,教师的活动,可以是有目的的显在的教育;但是,就学生指向教师的回返性活动看,则是教师难以预设或预想的活动。换个说法,教师可以预设自己的活动;但却难以预设学生的活动。在教师难以预设的学生活动中,就包括着两个方面的隐在教育:一方面是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或教育,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经过学生自身加工改造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所受到的学生的影响或教育,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由学生的实际反应所形成的教育。换个说法,学生受到的教育,并不必然都是教师所能够预设的;同时,教师受到的教育,也并不必然都是教师所能够预设的。总之,以对象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现行学校教育理论,只能把握到显在的教育,而难以把握到隐在的教育;而以对应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相互教育理论,则不仅能够把握到显在的教育,而且还能够把握到隐在的教育。直白地说,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存在的理论根据,是以对应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相互教育理论;而不是以对象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现行简单教育理论。
关注之二,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存在的基本表现在哪里?从对学校教育的基本理解即学校教育的概念来看,在现行学校教育所理解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或维度上,都有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存在的基本表现。从学校教育的根据看,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社会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换个说法,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在根据上的表现。然而,在相互教育理论看来,学校教育却不能仅仅根据社会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还需要根据社会与人的身心发展的随机或偶然。换个说法,相互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在根据上的表现。从学校教育的目的看,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预先设立的目的;换个说法,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在目的上的表现。然而,在相互教育理论看来,学校教育却不能仅仅需要预先设立的目的;还需要有在教育过程中实际生成的目的。换个说法,相互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在目的上的表现。从学校教育的计划或组织看,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预先的安排;换个说法,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在计划或组织上的表现。然而,在相互教育理论看来,学校教育却不能仅仅需要有预先的安排;还需要有随机的变通或权变。换个说法,相互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在计划或组织上的表现。从学校教育的追求看,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学生的发展变化;换个说法,现行简单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在追求上的表现。然而,在相互教育理论看来,学校教育却不仅仅能够推动学生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能够推动教师的发展变化。换个说法,相互教育理论,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在追求上的表现。概括地说,现行简单教育理论,仅仅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根据、目的、计划或组织以及追求等等方面的基本表现;而相互教育理论,则能够把握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根据、目的、计划或组织以及追求等等方面的基本表现。
关注之三,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在相互教育的视野中,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不一致性。比如,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教师,以亲和的态度,讲解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那么,学生从教师的亲和态度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公开所讲的民主关系这种显在的教育,就是一致性关系。而有的教师,以专断的态度,讲解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那么,学生从教师的专断态度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公开所讲的民主关系这种显在的教育,就是不一致性关系。比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偶然讲错了某个问题。面对自己的出错,有的教师,会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那么,学生从教师对待错误的言行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公开所讲的诚实态度这种显在教育,就是一致性的关系。面对自己的出错,有的教师,则会试图掩饰或辩解;那么,学生从教师对待错误的言行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公开所讲的诚实态度这种显在教育,就是不一致性的关系。再比如,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教师,能够做到上课不接听手机电话;那么,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明确规定的上课不准接听电话的显在教育,就是一致性关系。而有的教师,则随意接听手机电话;那么,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所受到的隐在教育,与教师明确规定的上课不准接听电话的显在教育,就是不一致性关系。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的一致与不一致关系之外;学校教育,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等等环节或维度上,也都存在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的一致与不一致关系——我们尤其要特别关注在这些环节或维度上的不一致关系,以便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出基本的调整。如,显在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学会生活;然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内容,却在实际上造就出不少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如,显在的教学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班级上课的组织形式,却在实际上造就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如,显在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然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却在实际上形成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与思考。等等。
关注之四,如何定位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既然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不一致性;那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关注两种基本的情况。第一种情况,以一致性为前提,实现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的对应或匹配。如,上文例证中谈到的教师要以亲和的态度讲解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而不能将专断的态度纠缠在对民主关系的讲解之中。如,上文例证中谈到的教师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出错,而不能将任性的态度纠缠在对自己出错的敷衍之中。如,上文例证中谈到的教师要以遵循的态度做到上课不接听手机电话,而不能将放任的态度灌注在上课随意接听电话的行为之中。第二种情况,以不一致性为前提,对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做出调整或改变。如,要学生学会生活的教学目标,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内容安排之间,既然存在不一致;那么,就应当调整或改变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或许,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进行互观互参的教学内容,可以成为这种调整的选择之一。如,要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与班级上课的组织形式之间,既然存在不一致;那么,就应当调整或改变单一的组织形式——或许,将群体性的班级上课与个体性的网络教学相结合,可以成为这种调整的选择之一。如,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教学目标,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之间,既然存在不一致;那么,就应当调整或改变教学方法——或许,将教师单边的讲授法转换为师生双边的讲问法,可以成为这种调整的选择之一。
综上所述,以对象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现行简单教育论,只能把握到显在的教育,却遗漏了隐在的教育;因此,它不仅难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推动教育实际的前进;所以,它需要被合理地改造。在以对应性活动论为基础的相互教育论视野中,学校教育,既包括显在的教育,又包括隐在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或维度上,都有具体的表现;这两种教育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不一致性;因此,就不仅要以一致性为根据,去实现这两种教育的对应或匹配,而且还要以不一致性为根据,对这两种教育做出调整或改变。我们坚信,只有在确证显在教育与隐在教育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两种教育进行相互比较或相互参照,并做出具体情境中的准确定位;才可能带来教育理论本身内在的富有张力的发展,也才可能带来教育实际本身内在的富有灵活性与鲜活生命力的长进。相反地,如果依旧滞留在现行简单教育的缺乏张力的框架中;那么,就很难避免教育理论本身内在的片面主观性或愿望性,也很难避免教育实际本身内在的坚硬性甚至僵硬性。
附言:1、看不见隐在教育的真实存在,是现行简单教育理论的内在盲点,也是其深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