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四季之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5-04-21 20:08:41)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日本的清少纳言,其作品的特点是所写景致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全文以时间为序,篇幅简短,结构简单,围绕题目仅仅用了四个自然段,就写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美,展现出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全文动态优美,静态凸显,画面和谐。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凛”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结合生活和字理的方式理解“黎明、红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表达,仿照课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整体架构

走进第七单元,我们会欣赏到古今中外不同素材中的四时之景,展开一场“寻趣之旅”。旅行任务有三,一为到《古诗词三首》和日积月累中“寻古人诗中之趣”,二为探秘“四季”之美,发现“天堂”之变,分享“月迹”之趣,赏作家笔下之趣,三是创写习作“       即景”,秀我们眼中之趣。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秘日本作家的《四季之美》。

板块二:探秘“四季”之美

一探:整体感知,探寻最美之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季之美,美在哪里?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第一部分。

2.交流:

春之黎明 夏之夜晚 秋之黎明 冬之夜晚

3.小结:清少纳言以时间为角度来描写四季景物,这就是她独特的视角。

二探:春夏动静之美

(一)感受春天色彩渐变之美

让我们随着她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春之黎明。出示学习提示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qaWLpkGtia3yB6hkkAyNouq7ZegcpUbfCd68N6SV2CP0tiaZMBAic05pg/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交流:

1.结合字典注释确定“晕”字读音。

2.春之黎明,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独特之美的呢?聚焦色彩:鱼肚色、红、红紫

3.欣赏黎明时天空的图片,读。

4.对比: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ib8qamEibjxNDYOZ41K8xHaeWJIcuA9yAc249iapuMtLaVvwbUDkzcoMQ/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5.读着读着,你感觉,哪段话描写的画面更美一些?美在哪儿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RYzOY9ia0AbMUTZtuIXKjaugIMabjpMuDx4aiaVwibVCoGPia2amvv9Zsw/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泛”字写出了鱼肚色是慢慢透出来的,和“一点儿一点儿”非常吻合。

——“染”字让人感觉红色是一层一层逐渐浓起来、清晰起来,像有人在画画。

——“飘”字让人觉得这云很悠闲,很飘逸。

6.小结:作者就这样运用了动态的描写,把天空的色彩变化写了出来,让我们一起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一读春之黎明。

7.背诵。

(二)领悟夏天夜晚宁静之美

出示学习提示二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EKjeRxWaMwS9UVMmo7Pl8ACtfp3GAjLDeohRrBmeWFbfElT6Mm4OTg/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交流:  

1.清少纳言写了几种夏夜?

2.清少纳言更喜欢明亮的月夜还是暗夜?你怎么看出来的?

3.暗夜中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清少纳言?作者为什么独独写萤火虫?

4.拓展阅读:

出示两组萤火虫的诗句。

5.清少纳言与萤火虫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出示清少纳言资料:

清少纳言,清是姓,原名不知,生卒不详。“少纳言”据说是她家某一个人的官职,但是谁的官称不清楚。可见,她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993年,27岁的清少纳言进宫,伺候定子皇后,跟家人难于相见。公元1000年左右定子皇后因难产而死,清少纳言离宫,下落成谜。关于她的记载很少,基本集中这七年。

 某种意义讲,她闪光的生命只有七年。但就是这七年,她以新鲜的感觉、慈爱的眼光、无微尘污染的内心写下了流传千年的《枕草子》。

6.小结:清少纳言就如这萤火虫,尽管微小,也努力地散发微光,在她的眼中,夏夜最美的便是静静的暗夜之中萤火虫闪着微光动态画面。

三探:我们眼中之美

出示学习提示三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aJ3xcHGegYvDCFJ0WlttMHIPdur6z2hHCEMyw38lXK9IyJ9Gzab0jA/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1.交流评价,围绕“独特”,说出“韵味”。

2.结课,推荐阅读:《枕草子》。


板书: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qia5vCoTNFvfl4h5ollz5aK0UQBmP1ZSJrA8qmr8PAfqFIqEWe3vtwLeqSDV1Ubs4PfqQOCQTTXA/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过程的铺设,我以单元统整视角切入,以“寻趣之旅”展开任务组块,将旅行任务分成三步,一为到《古诗词三首》和日积月累中“寻古人诗中之趣”,二为探秘“四季”之美,发现“天堂”之变,共享“月迹”之趣,以此赏作家笔下之趣,三是创写习作“____即景”,秀学生眼中之趣。本课教学便是子任务“赏作家笔下之趣”之探秘四季之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习作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范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的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画面即可,不需要对景物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反观本节课,是如何落实单元要素的呢?在赏作家笔下之趣任务驱动下,我设置了三个探究学习:

一探:四季最美之时

通过主问题:四季之美,美在哪里?让学生默读寻找,学生会很快发现,作者清少纳言在语言表达上共性的,即每一段的第一句便是四季最美之时。此环节到这里并不停止探索,我让学生继续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秘妙:如果将“春天最美是黎明”浓缩成四个字,你会怎么浓缩?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第一部分,把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浓缩成“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十六个字,语言表达得到探索与训练。

当梳理出这十六个字之后,在让学生二度聚焦:我们在欣赏四季之美时往往聚焦的是景物或者换面,清少纳言关注的却是时间,你是否感到意外?以此初步体会到清少纳言视角的独特。而体会清少纳言独特视角下的景物之美,正是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

二探:春夏动静之美

本教学环节跟随清少纳言独特视角,去欣赏发现她笔下春夏之美。春之黎明以学习活动一“品读春之黎明,圈出体现黎明最美的词以及思考哪里感受到了独特的美。”三步骤探索到春之黎明,美在色彩,美在动态。

夏之夜晚以学习活动二“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清少纳言写了几种夏夜,圈画关键词,完成导学单。进行探索。在这个探索学习中,学生经历找出夏夜——梳理归类的过程,将清少纳言笔下的夏夜按照自己的依据归类,再全班交流,修正,思维得到提升。清少纳言为何偏偏喜欢暗夜?这便是作者独特视角的体现,那么暗夜之中到底有什么吸引着清少纳言呢?在此,我适时补充清少纳言的生平,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索暗夜中的萤火虫与清少纳言存在怎样的关联。有了这份探索,学生对清少纳言最喜暗夜中那萤火微光闪烁的画面便有了共鸣,也将夏夜那份宁静之美深深印在心上。

三探:我们眼中之美

透过清少纳言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用色彩和细微动态写出了对春天的独特感觉,用萤火虫写出了迷人的夏天,在你的眼中,春天、夏天又有哪些独特的美呢?此时,出示学习任务三:我的美景我来定: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夏天的优美景致?说出独特之美。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语言表达的习得并不是终点,会运用才是目标。此学习活动即为语言习得的内化与运用,学生尝试用独特的视角寻找春夏中美的景致,并努力地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用色彩与动态描述出了自己眼中的独特之美。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