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分析】
1.着重研究说明类课文教学是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研究“阅读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练习反馈”的一致性。
3.从阅读中落实统编教科书语文要素,初步构建说明类课文阅读教学模型。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三年级是段教学的起步阶段,而总分段式是最基础的构段方式之一。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本课的2、3自然段结构清晰,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学生模仿和运用的良好范本。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阅读还是比较陌生。“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是本文的主要阅读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看图、引导想象,积累词汇,理解词意,指导背诵,梳理文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文第3自然段,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借助课外阅读片段,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并尝试模仿和运用,进行总分段式的训练。
3.本文位于三下“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孩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桥梁发展史,走进家乡的古桥,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检索关键词(句)的方法,尝试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2.以赵州桥“美观”为例,理解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
3.体会说明性文体的表达特点,感受赵州桥的美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2.边抄边想,理解运用,体会表达清楚。
【预学要求】
1.学生课前了解本地的桥梁;
2.课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第一次阅读说明文,你用了几分钟。
4.你觉得《赵州桥》与你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5.读了《赵州桥》,你能不能提出1-2个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学生介绍本地桥梁;
2.老师引进学习伙伴“小白人”;
3.跟着“小白人”去欣赏世界上的奇怪的桥梁,感受现代桥梁的形态各异。
一、创设情境,了解国宝,为检索作铺垫。
1. 从形态各异的桥梁引出历史悠久的赵州桥。
2. 播放短片《国宝档案:赵县赵州桥》。
3. 完成填空题。
4. 了解赵州桥的历史知识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自读圈点,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1.检索一:圈“桥”词,明对象
A. 听老师读课文,把带有“桥”的词语圈起来。
B. 指名汇报: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桥长,桥墩,大桥洞,小桥洞,桥面,桥身,建桥史
C. 小结归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介绍了桥的很多方面:名字方面,结构方面。今后学到类似的文章,比如《鲸》《松鼠》等,皆可以在文中快速地检索说明对象,让孩子明白检索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