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作业支架助阅读教学

(2025-03-19 15:01:01)
统编教材开始使用并全面铺开以后,它不再是与课文同步对应的简单配套练习,而成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那如何用好作业本,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呢?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作业本中的多种作业“支架”为例,让作业本对接课本,借助作业支架,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助力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识作业支架:促语文要素具象化
支架式教学,近来被应用于各个不同学科,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深入认识支架,它可以帮助教师:找寻最近发展区、具象单元语文要素、厘清文章关键信息。
(一)找寻最近发展区
“支架”,《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定义是“有抵挡,支撑、支起,支撑物体的架子”。那语文学习中的“支架”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它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是促进学生由现实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跃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工具。
维果茨基认为: 学生有两个基本的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需要在教师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即为“最近发展区”【1】。
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是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应找寻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作业本中的许多习题就是课堂教学最精准最有效的“支架”。
如第六单元第20课《陀螺》,课文虽然是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呈现的,但篇幅还是较长,那学生应该如何更有针对性进行阅读呢?作业本这一课第3小题就是很好的作业支架,用简洁的事件与相应事件下“我”的心情梳理串联了整个故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这一题,就是找寻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实现“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就能根据已知的两个事件与心情,步步前进从而厘清整个故事脉络。
作业本中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细致揣摩的,教师利用好作业支架不仅可以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走进文本,探索文本,提升阅读质量。
(二)具象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根脉。统编版语文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语文要素”就是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的分解细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然后将其一一落实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纵观多本语文课本之后不难发现,语文要素虽然有指向性,但还不够明确具象。教师在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时很难针对相应的单元语文要素“对症下药”,而作业本就是很有针对性的“诊断剂”。
仔细研究后,作业本中每一课相对应的部分习题就是“诊断剂”——支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作业本中的支架,能很快帮助学生掌握单元重点、文章重点,使有指向性的语文要素更具象化。如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提取关键信息之后就是“复述”,“复述”的范围很广、方法很多,如何实施精准教学呢?作业本中这一单元三篇课文的支架习题就提供了方向: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根据情节展开简要复述。如此一来,作业本对接课本,真正让语文要素具象化。
(三)厘清文章关键信息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文字) 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即能抓住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能把握文章的线索,并能把这些关键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完整。【2】围绕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在教学时会有这样的深刻感触:学生复述故事时有通病,就是没有针对性很冗长,说得非常具体,甚至把文章中的原话都说进去了。
如在第五单元第16课《麻雀》教学时,学生初次复述时就将故事讲得非常具体,不够简洁明了,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作业本这一课的第3小题中的作业支架,学生能快速找到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老麻雀、猎狗、小麻雀,并根据猎狗想吃小麻雀这一条线索,补充完整老麻雀与小麻雀、老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顺势教师能自然引出课后交流平台中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完整的作业支架,学生能在之前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复述的窍门。
如此一来,教师指导学生用好作业本中支架的部分已知信息,并完成余下的未知信息之后,就能帮助学生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掌握大方向,厘清文章关键信息,不会出现复述时无从下手或面面俱到的情况。
二、搭作业支架:现思维过程点线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3】,“发展思维”涵盖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中,可见培养学生思维非常重要。思维,很多时候是隐性的,很难像文字、数字一样书写出来,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利用作业本安支架,推动隐性思维显性化:示范型支架聚焦“事物点”、问题型支架连起“记叙线”、导图型支架统整“事件面”。
(一)示范型支架——聚焦“事物点”
综观统编版四上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由一个个“事物点”串联成文的,一段段文字不够直观,因此可以用好作业本中的示范型支架,帮助学生聚焦文章的“事物点”。
如第二单元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全文共24个自然段,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五粒豆的梦想和结局藏在后12个自然段中,一下子梳理出来很有难度,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作业本这一课的第4小题(见图1)的示范型支架,根据已知的条条框框中的五粒豆的“事物点”来补充剩余未知的“事物点”,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有针对性地聚焦五粒豆的“事物点”。
再如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了解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好整篇文言文之后,出示作业本这一课第三题的第3小题(见图2)的示范型支架,从已知的“溺”、“堙”两个“事物点”出发,完成余下的两个“事物点”即“游”和“衔”。“游”、“溺”、“衔”、“堙”,四个“事物点”构成了精卫填海这一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聚焦这四点,就能顺利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中段四年级的教材文本大多篇幅较长,特别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完全掌握并达到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并不容易,因此,抓住像前两个例子中的作业支架,教师对学生开展靶向指导,准确击中“事物点”,能为学生的阅读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以后阅读时的方法指导。
(二)问题型支架——连起“记叙线”
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驱动学生走进文本,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同时发挥自主性,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想实现这一点,利用问题型支架是必不可少的。
以第一单元第一课《钱塘江大潮》为例,在学生自读文本之后,教师先提出如此问题:“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因为学生通过自读文本,建立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所以可以就此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如描写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等等。根据这个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业本这一课的第3题(见图3)的问题型支架,教师继续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作业本中的题目较快给出答案: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后这三方面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景色,从而连起了这篇课文的“记叙线”。
以第八单元第27课《扁鹊治病》作业本第三小题(见图4)的问题型支架为例,围绕“如何治病”,扁鹊四次劝说蔡桓侯治病却屡屡遭拒,最后知道无法医治而出逃的这些情节均属反复情节,每一次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以此推进情节的层层发展。文中有很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有一天、过了十天、十天后……”,结合着时间短语,学生知道了蔡桓侯病情发展变化的病灶部位有了从“皮肤”、“皮肉”、“肠胃”到“骨髓”的变化这一“记叙线”,抓住病情变化这条线索,学生就能快速绘制出故事发展图,让情节亮化。如此训练,复述的任务还会难吗?
以第六单元第20课《陀螺》作业本第3题(见图5)的问题型支架为例,围绕“陀螺”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作业本中的这一支架学生就可以轻松连起这一课的两条“记叙线”。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章多以叙述为主,随着年段增高,篇幅也在加长,学生在阅读时,若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扶着去接触作业支架到独立借助作业支架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那就实现了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导图型支架——统整“事件面”
思维导图就能细化故事情节,有效地搭建好复述故事的支架,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复述的任务。如第八单元第26课《西门豹治邺》,结合作业本这一课第3题(见图6)的导图型支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很快能罗列出文章的提纲:
但是参照这样的主要内容还是无法达成简要复述课文的目的,就如“调查民情”这部分内容,文章写得较为详细,复述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来细化故事情节,从而轻松复述课文。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文章 1—9 自然段,讨论交流:说说西门豹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会很快找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神娶媳妇”“有钱人家花钱”“没钱人家拉走女孩”等一系列信息。通过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清原因,统整这一“事件面”,形成简单的思维导图, 如下:
这样概括出来的民情不仅能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具体事件一看就懂,也为下文概述惩治巫婆和官绅做了铺垫,还能按照顺序有效完成“调查民情”部分的复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分析概述和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作业本中《麻雀》、《爬天都峰》、《梅兰芳蓄须》等课中的相应导图型支架,都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统整“事件面”。经过前期“事物点”、“记叙线”的作业支架借助,学生对于“作业支架”已具备了基本的运用能力,知道如何去利用支架完成自己的阅读学习。因此,提升到“事件面”的时候,学生不会慌乱无从下手,学生会和同伴一起完成作业支架的一步步搭建,直至最终完成对整篇课文“事件面”的统整。
三、分解作业支架:助力语言表达自觉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成功的语文教学最后应回归语言表达运用,这就需要解除支架,助力语言表达自觉化。
(一)强独立学习能力
我们平时都会看到,建筑工程完成之后,脚手架必须及时拆除,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潡教授也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一文中提到:“要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精心设计支架,并在适当时候撤去支架,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4】
作业本中每个语文园地都设计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连线”题。这一类题目将单元语文要素与生活进行勾连,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例如,语文园地二的“生活连线”题(见上图)要求学生阅读杭州市的 “气象信息”,试着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只有具备观察、质疑、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才能完成练习。教师可以借此连通课堂内外,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的教学资源,组织一次“生活中的信息”主题活动。内容包括:(1)生活信息我探访。(2)生活信息我来晒。(3)生活信息我来读。(4)生活信息我来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离开与课文相匹配的作业支架,学生是否真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了呢?教材、课外阅读中的综合性内容就是检验的最好方式。许多练习作业都是给学生较多的信息,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运用的能力,真正学会作业支架运用的学生就能较容易按需完成练习了。
(二)重学习方法指导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作业本的教学支架当中,通过独立学习或合作互动来向上攀爬。刚开始教师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个放手的过程就是在拆除支架。
作业本中的课外阅读题一般设置在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中,为品鉴能力的迁移做了充足准备。例如,语文园地六安排了冯骥才的《捅马蜂窝(节选)》(见下图),题1意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批注方法。
练习前,教师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梳理阅读疑惑、阅读感受、写作手法等批注点,整理“关键词+感受”“心情+原因”“想象+感受”等批注方法。然后让学生读短文、写批注、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文本,品鉴语言。
(三)作语言应用评价
拆除支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如果学生能够适应撤离支架之后的学习情况,就证明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习得了能力。如作业本第六单元第20课《陀螺》的最后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交战过程,还可以展开想象,讲给同学听。”,这一题就是考察学生离开支架后,能否自行从文本中梳理出“大陀螺”与“鸭蛋”的交战过程,用不一样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
对这一题的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伴合作的方式。激励学生是评价的目标。合作学习时,我们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通过成果展示激励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成果可以学生自己展示给好朋友看,可以展示给同桌,还可以展示给家长看。教师也可以在课前3分钟内进行口头、书面展示;在班级走廊中展览优秀作业本;在班级微信群中打卡呈现。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将作业本与课本进行对接,借助作业本中的作业支架,充分发挥作业本导学导教的功能,抓住作业本习题中的多种作业“支架”,指导学生高质量地运用作业本进行预学、检测、巩固,努力促进教、学、练的统一,从而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