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项目视域下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与运用——以统编教材四下第五单元为例

统编教材设置习作单元,强调阅读与习作的关系,这为项目化作业设计与运用提供了有力条件。如何基于单元习作目标,以“单元习作”的成果呈现为导向,用逆向导教的方式在单元教学中渗入项目化作业,将习作目标落地,让习作要素分解、渗透、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本文以统编教材四下第五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为例,以逆向思维为导向,从“目标思维,确立项目主题化;结构思维,设置内容任务化;表达思维,实施过程阶梯化”三方面探析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Wp6IumRSAGf48IKicneDePqWDPOVWa2CqcmpLKI3dtOELLRLuK0RiacA/640?wx_fmt=gif&tp=wxpic&wxfrom=5&wx_lazy=1关键词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Wp6IumRSAGf48IKicneDePqWDPOVWa2CqcmpLKI3dtOELLRLuK0RiacA/640?wx_fmt=gif&tp=wxpic&wxfrom=5&wx_lazy=1项目化学习;习作单元作业;逆向思维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某一知识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的一种探究活动。其思维方式为成果导向,追寻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探究与积极建构,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单元作业是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有效延伸。统编教材习作“双线”组元,其内在知识体系以单元为核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了逻辑知识点,其下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牛刀小试”“初试身手”等栏目,这为开展项目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通常,习作单元作业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运用单元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式,学会自主作文,提升习作能力。对此,在单元习作设计时,以“自主完成单元习作”为成果目标,以逆向思维将学生的要求放置于整个单元教学中,以“前后的关联”的课时作业为目标的衔接、递进与联系,让单一课时零散作业整合成一个整体作业系统,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全局性思考与系统化整合,这是习作单元作业的一种有效补给方式。
纵观目前作业现状,诸多教师以“字词抄写”“机械读背”方式设计基础性、积累性作业,对其理解性探究类作业、综合实践类作业偏少,开放式的“读、演、展”作业更是缺失。如何基于单元目标,用作业的方式推进习作单元目标落实,以单元统整的方式落地习作要素,促进学生学习最优化。本文以统编教材四下第五单元为例,谈习作单元逆向思维作业策略:
一、习作单元作业设计核心
项目化学习的首要条件是确立项目。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应考虑单元目标,凸显目标间关联性,又能检测学生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为此,教师需要解码教材,将习作核心知识点整体考虑,设计作业目标体系,包含单元作业目标、课时目标、分项任务等,既能巩固要素目标,又真实呈现作业的意义建构,学生感兴趣,可操作。
1.聚焦要素:编制习作单元作业的目标体系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其下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陈尔杰教师指出:应抓住单元的课文体现的科学的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开展教学。对此,瞄准单元语文要素,用逆向的思维梳理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呈现如下具体要求: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hp3ZjnCmSSBcPibze3CqADgXyg6AbAfmCxibG9xONG5GQMdaSCVaWqEw/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从表上发现,本单元目标——会按顺序写景物特点。这一终极目标需贯穿在各课时,要将阅读要求与作业目标达成一体化,实现阅读与习作一体化,让阅读真正为习作服务。
2.聚合能力:研制习作单元作业的课时目标
为提升学生能力,单元的每课都有目标,教师要根据单元作业目标,学生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制定每课时的作业目标。下边呈现第4单元的课时目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Y5Hsm6XrEXUO2hpOiaT9d7u7B44UwK9VRWZKfFf5KGbibBSHicwFyx14g/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综上表发现,所有阅读教学的指向均直指习作能力的养成,习作方法的习得。对此,需要教师思考作业的分解,将项目任务放置于精读课文阅读中,设计一个主题,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相互勾连、交融与整合,重组建构,形成新的习作能力。
3.整体统整:细化习作单元作业的情境任务
荣维东在《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支架及运用原则》中说:“真实写作任务情境的工具召唤,真实交际生活的表达,都是在一定任务情境中开始、进行和结束的。所以作为书面表达的一种方式,写作也必须在一种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展开。”由此发现,单元习作任务指向学生的习作,在真实的情境中调动情感,引导表达是学生思维留痕的好方式。
本单元是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指向单元习作“写景状物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实际生活体验,设计情境,提示任务。围绕人文主题“自然风光”,这样创设主题情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5iaouKlcZBhaVefOIwSibnibKghYXEKXmTGydzjnxPKRGdAYdM54G0UTg/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此作业情境,设计者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以自然风光为主线,讲学生身边资源、主题、要素有机整合,因地制宜,策划设计。具体设计了四个情境任务,将单元静态的习作转换成了实践体验,用任务驱动学生体验、生活、用心书写,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其思维系统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在过程中得以体现。
项目化单元作业,以真实的情境性任务驱动为主途径,在分项的大任务解决中,驱动学生认知、实践,启发学生互动分享,从而习得习作方法,探究问题内涵,完成最后的创作。有了上边目标的分解,在建立支架,设置内容时,强化精准,点小而精,如记录行走路线,观察特色景物等,以任务驱动巩固新知。
本单元围绕要素,切合主题情境,作业设计策划了四个任务情境,形成任务与能力指向的双向一致表(见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hFp3Igibh42zH1b7MfKhzh2VZg1JicqhdGFdianl6jmZ9BTUuHm3XCuUA/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由表上任务设置发现,单元习作作业要点呈现逐层梯度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时遵循“扣点推进,逐步构文”的原则,除关注各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布局、谋篇等方法外,还需要综合考虑习作素材的选择、构思主线、方法运用、细节描摹等构想,为单元习作成文作积淀。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如下内容:
1.阐释性内容:指向单元习作“策略”的润滑剂
习作单元作业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养成。一篇优质习作形成不单单需要关注常规的素材加工、布局谋划、主线设计,更需要描写方法以及要素的运用。在情境任务设计中,需用“小贴士、温馨提示、智慧泡泡”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单元习作方法的记忆与运用,这将为习作任务单增加知识元素,并获得一定的习作援助。
如,任务情境“游白洋河湿地公园”: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gUq9XuKtQHFSTf64zsl6xa4cugGCvvgOiagXKhic6dhqcjzXB7wDLia2g/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编者一份智慧泡泡的语言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中心,又凸显了单元要求“移步换景”的游览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单元习作的思路,一定程度建构了习作结构主线。
在“景物变化特点”设计时,以小贴士告知学生,请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4kd8RY7MsZU34tJ7BAicib6rj2ibXumLLSDQ6cRYRvLKwc2zicz1Dt8xEA/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任务单上如此温馨提示昭示了学生运用习作方法,同时要学会具体描写景物。
2.阶梯性内容:指向单元习作“构思”的进阶层
单元习作的形成不光需要素材,方法的摄入,更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创作过程。对此,在作业设计中,需要编者整体考虑作业的内容层级,建构由点到线的能力层,使学生“跳一跳”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本单元的要求按顺序写景物,在作业内容设计时,其目标分解,题型设置上呈现阶梯状,环环相扣,达成创作。如,从“言语的认知感受”到“言语模仿表达”。任务一,“请你模仿课文对海上日出的变化,运用颜色词进行表达?”如,仿照课文“路上溪水的描写”采用拟人、对章式的描写,写写你再走读海盐风光时的某一景物。从“段落结构描摹”走向“篇章构思布局”。在任务三情境“海边观景”中,设计了“你能从几个方面写写海上的景物吗?可以从海水、海鸟、沙滩”等角度描写。
这样的设计迁移了文本中景物的描写方法,更是迁移文本结构思路、表达支架,学着由简单的句型描摹到综合景物运用,写出景物特点及变化,实现了阅读为习作支撑的要义。
3.体验性内容:指向单元习作“评价”的趣味度
传统作业以纸笔书写为主要形式,学生一味的写丧失了作业的积极性、趣味性。小学生受形象思维影响,对其亲身经历的内容往往更有印象,对其,在作业设计中,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在可感的、真实的体验活动中,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在本单元情境任务设计中,设置了“体验”活动,走一走、看一看、记一记,让学生在多元的感官促动下,增加感受,获得认知,为习作素材积累、言语建构、布局的谋划添砖加瓦。如,大主题情境下的任务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2IicuoUnLDG3WnXkyBD7iaBwcic53yiaJ2pDUX3BcuRDOxVyuiaTu2xHKBA/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这样的实践体验类作业,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更是给予孩子亲近自然,丰富生活的一道营养。多感官的参与,孩子们更是乐融融,在实践互动性走也体验中,温习课堂习作的要点,理清习作的思路,捕捉习作的素材。
4.评价性内容:指向单元习作“互动”的多样性
作业设计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为方式,评价内容倡导量化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同伴,多主体的评价,对其实践作业作出最优化评价,以多角度激励学生提升作业趣味。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WG7ICO7Wr5VqdkyoCVicH7x5gj0fnVO0kIjAdAg6RY87CeBfib0iaInsg/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表格上加上打星激励,作业后进行登记评价,成果展示,让评价增添单元作业的成功感。
三、习作单元作业的有机 "); background-position: 0px 100%; background-size: auto 2px;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max-width: 100%; text-decoration-thickness: 1.5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运用
每一篇精读课文与例习作文都承载着一定的习作指导功能,教学中将单元习作作品意识分解渗透于不同的课时中,带着习作成果的思维去寻找单元习作的密码,这样的教学与作业运用更具有针对性。
1.分步推进,“任务”渗入式,实现习作“随堂化”
在情境任务设计后,教师将单元习作的结果导向在单元开篇教学中给予明确。从素材的选择,到结构的布局,从方法的运用到语言的描摹,无一不在过程中得以落实。每一项情境任务均散落在单元课文教学中。如,教学《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在阅读的过程中落实习作任务“写什么”“按什么思路写”的素材与构思问题。而情境驱动,学生可寻的素材有“白洋河湿地公园”“靖海门上观日出”“海滨小城沙滩行”“琦园商业街”“梦湖公园”等均可以入习作。
2.小步优化,“方法”整合式,实现习作“诊断性”
习作单元往往布局了“习作例文”与“初试身手”栏目,对此,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作业实践的成果,进行“构思交流”,结合习作例文开展“方法点拨运用”。通过学生课堂例文方法梳理,对比自我片段,分析呈现出“小试手”的学习成果。如,学生批注:
《颐和园》例文批注:作者从“进入颐和园”“走完长廊”“从万寿山下来”等词语连接景点景物。
一学生在自己的练笔中说:我的路线清晰,观察的景物也有,但是我少了中间的过渡语……
发现批注的问答中,充分认识了“观察的顺序”“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行文的结构安排等。若是学生掌握不太妥的,教师可用例文与行文对比,诊疗单运用,发现其优劣。
3.自我监控,“作品”润成式,实现习作“建构性”
由于有了社会性参与,学生素材积累丰富,有单元精读课文的学习迁移,学生有了自我习作目标与内容的建构,思维的参与,对其自我的作品的监控、反思,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对此,可设计习作监控作品标准如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g3dUrVVrO7oxaZfhvjYEWvdhqxicflyDB0QbaibNFNJsrkq9DqfCYKlQwEHhGMI5iajkJ3kVV2qUAQ7x6mK2XF4Q/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学生依照“自选习作”,对标要求首次评改,接着同伴再度评改,而后以教师普适性的例式评改讲析为指导,进一步强化目标点,开展二度、三度修改。如此,学生的习作要素就在评改中不断落实。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单元教材解码,运用“逆向思维”,从单元习作的成果导向,设计作业。围绕项目化作业任务,在阅读引领中融解习作成果各版块的功能,精准定位作业目标,用选材、布局、表达等视角去引领教学,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谋篇思维,整合教学,让习作目标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层层推进,有效建构,真正走出“读写分离”的窘境,让阅读为单元习作表达铺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