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于观察的视角提升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6-10-20 20:56:28)分类: 课题研究 |
龙岩市新罗区“十三五”名师培养工程
重点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基于观察的视角提升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编号
区名规2016071号
三、课题成员
陈臻雯(龙岩市第二幼儿园)、陈晓静(龙岩市第二幼儿园)、袁婷婷(龙岩市第二幼儿园)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曾有人把幼儿比喻成一部难懂的作品,要想读懂这部作品,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与了解幼儿,观察了解幼儿是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在一日生活中,不管幼儿在做什么,教师的视线一直追随着他们,接受来自他们的一切信息。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的需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从而设计引导他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各种活动;通过观察,能让我们快乐地体味每个幼儿的独特之处。观察与了解幼儿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少有人是天生的观察者和幼儿解读者,怎么观察、观察什么、如何基于观察解读幼儿,是每一名幼儿教师都能学会且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向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各种材料,从而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经验。区域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区域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除了注重环境创设以及游戏的设计外,还要注意观察幼儿,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既要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者,又要做好指导者,这样才能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都能感受到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在幼儿园得到了广泛开展,我园也不例外。在我园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如何观察与分析。目前,教师的观察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只是教孩子做这个、弄这个,指导随意性大。二是区域活动教师参与孩子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三是教师的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儿在想些什么,想干些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四是教师不能兼顾全体观察与个别观察的操作情况,教师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就会忙于全面的巡视,从而被动、琐碎地去观察和记录,无法对某个孩子的发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要么顾及个别孩子的观察指导,不能兼顾全体的观察,未能全面了解全体幼儿的基本操作状况。五是无法透过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需找对策。可见,区域活动中教师能否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是制约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什么、发现什么、如何观察,怎样适时、适度、有效地介入指导,最大可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撰写案例、学习故事或个案跟踪,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与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依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特点投放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区域活动材料,创设高质量的区域活动环境,并能观察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适时调整、推进区域活动内容,把握幼儿在不同区域的学习特点与进程,切实提高区域活动的指导技能策略。
4.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策略。
2.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记录的方式方法。
3.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行为表现的分析与对策。
4.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育实践。
1.经验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观摩会、研讨会、分享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
2.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绘本教学以及区域活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3.观察记录法。针对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设计相应的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是整个课题研究中资料积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法。
4.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各班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通过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5.案例研究法。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教学活动中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找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及准备阶段(2016年4月)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进行分工,明确职责。
2.查阅资料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对课题进行地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5.课题开展前的理论培训,提高认识。
第二阶段:课题实质性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7年6月)
1.从本园中确定小、中、大各一个实验班,以班级为单位,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幼儿园子课题研究。
2.设计操作可行的观察记录表。
3.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
4.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总结,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查找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6.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认识。
7.邀请专家、指导教师入园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第一次总结性阶段(2017年9月)
1.收集整理第一阶段课题研讨材料。
2.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小结和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通过组织进行个案分析以及课题组成员相互研究交流等方式,探讨并总结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正确的观察指导。
4.收集观察记录、学习故事、活动案例。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第一次提升阶段(2017年10月-11月)
1.制定第二阶段课题研究计划。
2.继续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查找问题,寻找对策。
4.继续深入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5.邀请专家、指导教师入园指导。
第五阶段:课题研究第二次总结性阶段(2017年12月)
1.收集整理第二阶段课题研讨材料。
2.完成第二阶段课题小结。
3.通过组织进行个案分析以及课题组成员相互研究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讨并总结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正确的观察指导。
4.收集观察记录、学习故事、活动案例、论文。
第六阶段:课题研究第二次提升阶段(2018年1月-3月)
1.制定第三阶段课题研究计划。
2.继续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议,梳理经验。
4.继续深入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5.邀请专家、指导教师入园指导。
第七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8年4月-5月)
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汇报。
2.分析、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研究资料。
3.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活动设计、案例、观察记录、学习故事、活动视频、课题照片等相关资料,制作汇编。
4.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成果题目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课题结题报告 |
文字 |
陈臻雯 |
课题论文集 |
汇编 |
陈晓静 |
优秀教学活动案例集 |
汇编 |
陈臻雯 |
观察案例集 |
汇编 |
陈臻雯 |
“观察案例”分享集 |
PPT资料 |
袁婷婷 |
课题照片集 |
电子相册 |
袁婷婷 |
优秀活动视频 |
影音资料 |
陈晓静 |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陈臻雯:课题组长;负责课题引领、统筹工作、课题开展、结题报告、课题鉴定。
2.陈晓静:课题副组长;负责实施方案、阶段计划、阶段小结、中期报告、课题研修内容、课题开展。
3.袁婷婷:课题成员;课题开展、教研资料整理、会议记录、活动报道。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本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约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