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读《发现儿童的力量》2

(2016-03-08 20:56:00)
分类: 好文分享/园所分享

原创  幼师口袋

本周目标

本周共读书目《发现儿童的力量——“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建议今日读完

第二章——第二个困惑:游戏在哪里?

第三章——第三个困惑:游戏中的自由在哪里?




本章导读

想要”魔法时刻“出现并不如想象的容易,教师们一次次打破自己原有的做法,将横在教室里的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墙“一一拆下,在疑虑、困惑、徘徊中耐心等待着。




精华拆解


改革第一步


  • 将一个中班确定为“学习故事”实验班

  • 为实验班新配备一名骨干教师,将原有的两教一保调整为三教一保,从人员配备上保证了良好的师生比例和教研实践能力

  • 实验班不用写学期计划、月计划、主题计划、传统的幼儿发展评价表,甚至日计划也不用写,从文字工作上为实验班教师减负

  • 一开始不纠结于“学习故事”的书写方式和记录的数量


可是,什么也没有捕捉到……


       当研究人员和班级老师开始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故事”时,惊讶地发现:幼儿和老师紧密配合着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早餐、区域游戏、喝水环节、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午餐……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犹如一个连环扣,一环套一环紧密相接。常常是幼儿刚刚对一件事感兴趣,或杠杆进入投入状态,活动时间就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像机器人一样严格遵循“程序”既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幼儿哪有时间游戏?老师们哪有时间观察、记录?幼儿园原有的作息时间将幼儿持续的、自发的、投入的游戏切割成了一个个碎块,幼儿真正的游戏很难在这样的时间安排下出现。


改革第二步


  • 打破时间的限制

     

     

       

       把实验班原本上下午两次的游戏时间集中合并在上午8:30-10:00,持续90分钟

将实验班原本上下午各一次的集体教学活动调整到每日下午进行

将实验班的全班集体教学活动改为分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幼儿分为两组参加


       于是产生了新的一日生活作息安排(如下图):

http://mmbiz.qpic.cn/mmbiz/hvLNqjudpASOSXK6PVk7jjrcuNdbSt3GbX9K5wo8p90082pMXQCpyv1hAJ8zVn0EZk75ylcrecGQ4McNJpGyAg/0?wx_fmt=jpeg


可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


第一种“乱”:频繁换区,每个地方停留三五分钟,但似乎都没玩出花样

第二种“乱”:走来走去,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第三种“乱”:摆弄无趣,感觉像是“熬自己、熬时间”

第四种“乱”:模仿等待,看别人拿起什么,自己也拿起什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


 

       当几种"乱"出现后,老师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 孩子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

  • 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 班里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们吗?

  • 老师不教、不出声孩子就不会玩吗?

  • 老师、孩子、环境、材料、内容等,这些人、事、物到底是哪里出 了问题?


也许,改变一下解读的视角


       当老师们想不通时,"学习故事"的视角——"相信儿童"给了老师们启发。为什么不能改变视角来解读孩子们制造的种种"乱"? 


  •  "频繁换区"和”走来走去“这两种”乱“

     

       若在以前,老师会给出"不能坚持、没有兴趣"这样的定义,但如果从相信孩子的积极视角来看,孩子有可能是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哪个都试试玩玩,如果找到了, 会停下来玩下去的。这样的话,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给孩子时间操作、尝试、做出选择,就像老师们去商店买衣服一样,也需要一家店一家店地走走、看看、揉挑,才能在比较和试穿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那一款。这样看来,"频繁换区" 和”走来走去“的"乱"其实很正常!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努力寻找感兴趣活动的 "忙"了 ! 


  • ”默默等待“和”无趣摆弄“这两种”乱“

      这些似乎是因老师”教“惯了而形成的,如果没有老闹"教",孩子似乎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 "学"、怎么玩了。 由于孩子们在我们过去设置的区域游戏规则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如规则1:按人数要求选区活动。一旦选择了某个区,就应该认真专注地玩属于那个区域的游戏,甚至连游戏主题和内容也是老师安排好的。如果幼儿 :经常随便串区,老师常常会干涉、引导幼儿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做完,甚至::提醒幼儿不要到别的区"瞎掷乱"。规则2:按规则要求完成游戏任务。教师将游戏任务通过环境、材料提示在各个游戏区之中,孩子们参加的游戏大多数是教师预设的游戏。


       从相信孩子的视角解读老师们所看到的"乱",让老师们对种种"乱" 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那就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自己"忙"着观察、尝试和选择;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就是"对老师的依赖"。 

       可是,发现了这些又怎样呢?新的疑惑又产生了:

  • 作为老师,要不要管这种"忙"呢?

  • 如何不让孩子"过于依赖"老师呢?

  • 老师要不要教孩子怎么选择、怎么玩?

  • 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会选择、会自己玩吗?

  • 不组织行不行?

  • 区域环境怎么办?

  • 要按领域分区吗?起名字吗?有区域目标吗?

  • 要不要买玩具?买什么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么玩具?

  • 有游戏计划吗?必须讲评吗?

  • 幼儿能不能自己游戏、学习?

  • 游戏的结果一定要有作品吗?

……

       老师们彻底困惑了,老师应为孩子做什么?老师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虽然还弄不明白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但是先让孩子们真正自己游戏起来却是实验班老师们共同的愿望。


改革第三步


 

  • 打破空间的限制

       实验班的游戏区域与一个平行中班共享,即实验班拥有的表演、阅读、自然、手工区角与平行中班拥有的建筑、角色、绘画区角,游戏时两个班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从物理空间上扩大游戏空间。


 

  • 打破规则的限制

       我们告诉孩子们,如果建筑区的人已经很多了,你需要自己去判断、协商是否可以加入那个游戏区。如果孩子在阅读区拿了一本他喜欢的图书,坐到美工区去阅读,这是完全可以的。即我们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室里所有的材料,但是用完了以后一定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 调整空间的布局

       老师们考虑桌子怎么摆放才能让孩子自由走动不受约束,为孩子们准备地垫、毯子,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桌子上玩,还可以在地上无限延长摆着玩,灵活地找块空地铺上地垫坐着玩。画画的工具和画板也可以搬到欢喜是水池旁边画。


  • 取消目标和内容的限制

       以往一定会做的区域划分不见了,现在,材料、工具、玩具只是相对集中、突出地摆放着。但柜子、桌子完全是开放的,每个区有两个进出口, 区域的附近只会有大量的作品、"发现"、"故事",而没有明确的"阅读区"、"科学 区"的标识牌。这样的环境在促进幼儿选择时起到了两种作用:一种是材料的指向性,另一种是游戏的开放性。与标识牌同时不见的是单一指向性的区域目标和游戏内容的限制。如以往常见的"搭建步骤图"、"这样看书"、"有序拼插"、"绘画区规则"等字眼的标识牌不见了, 只有通过材料说出的"这里可以做什么",而没有具体的 "怎么做"的提示语。 


终于,变化发生了……


       很快,我们看到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能快速、直接地找到可使用的材料,然后自己选一个舒服、方便的地方去做。如,玩拼插玩具地方不够了, 可以取一块大塑子找一个开阔的地方席地 而坐进行游戏;在阅读区里孩子拿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图书,可以坐到自然角去看,反过来,阅读区内也没有规定孩子必须看书、读书、讲故事,大家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话题畅所欲言,也可以把有趣的拼图拿到这里来玩……班里没有以往那么多的大字、小字的提示语,更没有某个区域的专属地盘,而是通过材料的归类摆放来给孩子提示,空间更为开放。 


http://mmbiz.qpic.cn/mmbiz/hvLNqjudpARDuMkEWoZ1EaYd1u5b18B95Jgicia7vFWWiaiaRdnfmMZd3q7VtyMuicbA2kVpg1wHw5aJwrsXdc01GHg/0?wx_fmt=jpeg


尽管时间、空间与规则的限制先后被打破,为孩子们轻松自由的游戏提供了条件,但老师们期待已久的“魔法时刻“依然很难大量被捕捉到,游戏中的学习到底在哪里?


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