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1b+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本好书《发现儿童的力量——“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引发了几次团购热潮。这并不是一本操作性强的书,书中甚至都没有多少图片,阅读这本书需要老师们静下心来思考。所以也许有很多老师买了这本书,但尚未拿起这本书。于是,1b+老师有了一个想法,让我们一起组团共读吧,有同伴就能抵抗惰性,有同伴就能引发讨论。1b+老师将把此书的精华从书中拆解出来,用7天的时间和老师们一起读完这本书。
本文选自:
《发现儿童的力量——
“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一书
经学前教育杂志社授权刊登
http://s8/mw690/006pkFejgy6ZUm7gplZ67&690
本周目标
本周共读书目《发现儿童的力量——“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建议今日读完第一章——第一个困惑:我们能行吗?
本章导读
一次培训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让一所校舍“老、小、旧”,教师平均年龄42岁的普通公办幼儿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精华拆解
谁?
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建于1987 年,是一所全日制的市立幼儿园,现有小、中、大6个教学班,教师平均年龄42岁。
参加了一场怎样的培训?
2013年暑假,刚刚赴任三义里一幼的园长和幼儿园几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学习故事: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实践和评价”的培训。对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体系有了以下了解:
儿童观:
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心健康,有安全感、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理想宣言的背后体现了新西兰希望在全国和全社会推广的一种儿童观,即相信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的、主动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者,而是可以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教育方法:
在这样的儿童观引领下,新西兰的幼教老师们用撰写“学习故事”的方式来记录、解读,从而进一步推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学习故事”不仅是新西兰幼教老师们记录的篇篇发生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小故事,它更是新西兰幼教老师们观察、发现、倾听、记录、分析、反思、评价幼儿的学习并形成新的教学计划的整套课程。
教育目标:
对比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发展,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似乎更强调教师要努力塑造儿童的良好学习品质,使之成为一个有自信、有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培训后有了什么样的思考?
对比自己的儿童观:
新西兰学前教育体系的表述对于中国的老师并不陌生,2002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2012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提出“以儿童发展为本”和“以儿童为主题”的核心理念。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真的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到位却是十分困难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研究怎么能教会孩子,我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让孩子学会。现在要让孩子做生活与游戏的主人,成为主动学习者,似乎是要把教师和儿童这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那么没有老师在前面引导,孩子们能学会吗?没有教师一遍遍地备课、研课,孩子们能发展吗?
对比老师的工作状态: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有时真像是设定了程序的机器 人,认真遵守着各项规则要求,努力应付着各种检查评比、朝七晚五、身心疲惫,常常为了开放展示而突击创设环境;为了评比检查而加班加点制作玩教具……我们有时不得不以“以幼儿发展为本”和“以儿童为主题”为名,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行为之实。我会常常问自己:"我们这样辛苦工作真的是为了孩子吗?我们这样不停忙碌,前进的方向和工作的意义又在哪里?”
下了一个怎样的决定?
2013年暑假的这次培训活动以及新西兰老师们写的一个个"学习故事",让园长看到了将《指南》精神落实到实践工作中的希望。
既然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可以将我们的工作重心和视角回到儿童这一原点;
既然"学习故事"中"注意——识别——回应"的思维模式能够提升教师教育与评价的能力;
既然"学习故事"可以支持、鼓勒儿童主动学巧与发展;
那么为什么不亲自试一试呢?园长和一起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商量并决定新学期要在我们幼儿园尝试开展"学习故事"的研究。
他人对“决定”的反应
听说我们想要开始着手研究和实践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不同姊妹园的一些园长給了我很多善意的提醒。
"妹妹啊,这是外国货,咱们使不好! "
“人家什么国家基础,我们什么国情,别搞这崇洋媚外的事儿!”
"人家一个班多少孩子,我们一个班多少孩子,人家什么环境、财力,我们们呢?”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干不了发达国家的事儿!”
决定容易下,事情并不容易做,这所幼儿园将如何开展这场改革的第一步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