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十三鹰》之前世今生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武侠 |
分类: 武侠 |
缘起:2021年因武艺杂志上的一篇短文,我写下了“都是电影惹的祸——《冷血十三鹰》之前世今生”一文。彼时虽也多方求证,小心推测,奈何见闻未广,资料不足,故此文虽不无所得,但也错讹颇多。几年之后的今天,再次改写,以补阙漏
1978年9月13日,一部由知名导演孙仲导演,著名影星甄妮,狄龙,傅声等主演,名为《冷血十三鹰》的影片在香港上映。该片名声大噪,曾荣获第二十五届亚洲影展的演技最突出男主角奖,及第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剪辑奖,而其原著和编剧,分别是秦红和倪匡。
第二年(1979年1月),汉麟出版社发行了《冷血十三鹰》单行本。以此时间看,好像先有影片剧本,后有作品诞生,而研究其文本内容之后发现,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该书短短七章十多万字的内容,杂糅了《冷剑热血》(1971)、《七代剑》(1973)两部作品,以及电影剧本内容和部分新创作内容,其成分相当复杂。
《冷血十三鹰》内容,最早是起源于一部短篇作品,名为《冷剑热血》,首发于1971年《武艺》杂志第五期和第六期,两期完结。该短篇1973年被香港环球出版社,收入同名短篇集内。其作品内容,组成了《冷血十三鹰》的第一和第二章。当然,秦红进行了一些“加工”,《冷剑热血》与《冷血十三鹰》前两章节的主要差异在于一头一尾,首先秦红添加了一个开头:
这是一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殿,正中摆着一方精美的长案,其后是一张虎背交椅。 殿上横悬一匾,大书五字:“铁船帮总坛”。
金牌打造成“鹰”的模样,大如一只蝙蝠,乍见之下,倒像是一副手铐。
(中略)
俄顷,从殿内步出一个身材雄伟的白发老人,在长案后面的虎皮交椅坐了下来。
他的年龄已在八十以上,但满面红润,威仪逼人,穿戴有如帝王!
(中略)
越西鸿双眉一扬,以斩钉截铁般的口气道:“好,限你们在三个月内将他擒到,如不能活擒,也要把他的人头带到,不成就别回来见我!”
(汉麟版《冷血十三鹰》开篇文字)
这一段虽短,但是值得关注的点却有两个:其一为场景描写。看过电影的读者,马上能从开头短短几句话,联想到电影中铁船帮的场景,尤其是十二鹰胸前那十二块标志性金牌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是有关越西鸿的形象,在1971年《冷剑热血》短篇中,没有出现过越西鸿的具体形象。越西鸿的形象,在秦红笔下,首见于《七代剑》一书:
这三人,看上去最可怕的还是越西鸿,他身高七尺,头大如斗,脸色黛黑,两颗眼睛圆如铜铃,迸射出野兽噬人的光芒,望之又如凶神恶煞,令人不寒而栗!
(《七代剑》武侠世界722期&《冷血十三鹰》第四章)
(小辣椒应巧珍)我们帮主就是我所喜爱的男人,我喜欢他那黑乎乎的须子和胸毛,没当我看到他那一身黑毛,我就。。。。。
(《七代剑》,武侠世界730期)
这个形象都与《冷血十三鹰》开篇八十多岁鹤发童颜的老人形象大相径庭。很明显,《冷血十三鹰》开篇新创作文字,是来自于电影的场景,越西鸿的形象因此也和电影形象完全吻合。
而在《冷血十三鹰》第四章中出现的这一段不同形象的描写,则是直接搬运《七代剑》,且并未有效的进行合理调整的结果。
不过《七代剑》当中,有个角色,与电影中越西鸿形象类似:
这人样子怪到极点,看相貌不过四十多岁,但是满头白发披肩,身子又高又瘦,赤着一双瘦瘦细细的脚,却穿着一袭崭新的黑短衣,模样极是不伦不类。
更怪的是:十个手指头都套着尖尖的钢爪。
(《七代剑》,武侠世界741期)
此人不是越西鸿,而是越西鸿的师伯——白发魔君竺七爷。不知电影在设计越西鸿时,是否有参考这一角色形象。
除人物形象之外,《冷血十三鹰》的开篇也在故事场景的设置上,进行了改动。
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树木,没有青山,没有泉水,更没有房屋,远近白茫茫一片,只有火焰般的太阳和被太阳逼晒得闪烁生光的黄沙。
驼铃,是这里唯一的声音,也只有驼铃在响的时候,才使人醒悟到这里是沙漠,不是地狱。。。。。
驼铃在响,由远而近。。。。。。
是一匹健壮的骆驼,坐在上面的,是个维吾尔人装束的青年。
(武艺连载《冷剑热血》)
一层一层的高山,一丛一丛的森林,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汪洋大海……
此地,是十万大山。
是深山中的深山!
在这样的深山之中,是终年不见人迹的,但今天,在这样的深山之中却出现了一个骑马的青年。
(汉麟版《冷血十三鹰》)
沙漠改成了深山,骆驼换成了马,拍摄成本大量节省了。但写到书里,却免不了一些小小的破绽,比如:深山里为什么会缺水?森林里也有海市蜃楼?这些其实电影剧本中,都做出了合理性改动,但成书时,秦红却选择性忽略了。
《冷剑热血》故事的结尾,相对应的内容是汉麟版《冷血十三鹰》第二章末尾处:
独眼鹰厉笑一声,一剑刺下,正中流浪汉腹部,剑尖直透背部。
流浪汉的腹部上,还揷着独眼鹰的剑。
(武艺版《冷剑热血》)
《冷剑热血》的故事由此走向结局,流浪汉(卓一帆)死去,给戚明星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乘上自己的骆驼走了。
走出沙漠绿洲,走向返回中原的路线;夕阳发出一片金光,照射在细腻的黄沙上,渐渐把黄沙染成红色——血的颜色,也是美丽的颜色!
(武艺版《冷剑热血》)
同样走向大结局的,还有电影。剧本中卓一帆未死,两人一路杀到铁船帮,摆平一众帮众,决战越西鸿,最终诛杀首恶。
独眼鹰厉笑一声,一剑刺下,正中流浪汉的大腿!
流浪汉的腿上,还揷着独眼鹰的剑。
(汉麟版《冷血十三鹰》)
肚子换成了腿,《冷血十三鹰》小说与电影保持了一致。戚明星与之告别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情节分支——接上了《七代剑》的故事。
《七代剑》是秦红于1973年在武侠世界连载的一部长篇作品,自719至750期,共连载32期,故事情节接续《冷剑热血》。在《七代剑》的故事里,卓一帆已经死亡。且开场时,十二鹰已全部毙命。(《冷剑热血》中,戚卓二人只杀了9个)
《冷血十三鹰》的第三至第六章内容,就基本搬运自《七代剑》。
两书的接续部分,秦红进行了一些改动和调整。《七代剑》是以海书郎视角切入,《冷血十三鹰》则从戚明星视角进入,两人相遇之后,情节内容便完全一致了。
搬运过去时,秦红进行了一些名字、名词的更改,比如:无锋剑成了无刃刀;海书郎改名李青天(但依然是大杀侠),海友兰自然变成李友兰;大杀门易名刀圣门,而第七代传人则改成了第九代传人;后续还有黑龙八俊改成江南八怪(具体个人名未改);三花娘子易名散花娘等改动。
第三章到第六章,这四个章节故事讲述:戚明星带着棺材上路,先受到八怪保护,后遭遇越西鸿截杀,从“山羊公”手里救出慕容燕,与天山飞狐定约,最终到达海边,用渔夫陆老爹的船出海,再次被越西鸿追杀,毁船漂流海上等剧情。
很多情节,看起来和主线故事毫不相干,结局里也找不到归属;很多角色,如:中原三老、慕容燕、天山飞狐都如跑龙套一般过场之后便再无交代,以至于这一段成了全书最为读者诟病的部分。其中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几乎一字不改的搬运,而且虽然《七代剑》后续的故事还很长,但《冷血十三鹰》的故事,却要回到电影版的大结局了。
从《冷血十三鹰》的第六章末尾(即《七代剑》连载726期的开头部分)开始, 秦红努力贴合电影剧情,重新编写了一个与之前所有版本不同的结局。
戚明星纵目前瞩(举目望去),果见(只见那)西北方(远远)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抹山形,心头顿如去了一块大石,欣然(不禁大喜而呼)道:“(啊!)谢天谢地,咱们(终于)有救了(啦)!”
李(海)友兰勉强(努力)抬起头,很虚弱(气若游丝)的问道:“你说什么?(咱们有救了么?)”
(《七代剑》&冷血十三鹰)
划线宋体部分,为两版共有文字,括号内为《七代剑》有,但《冷血十三鹰》中被删除的文字。
此后的故事里,没有了《七代剑》里的蓬莱三仙,陆老渔夫直接转身成为刀圣门八代传人——李青天的师傅,而此岛也正是武库所在。“李青天的女儿”依然是越西鸿派来的卧底(这一个设定与《七代剑》后文是相同的),早已察觉此事的陆中天(老渔夫),一个回马枪就解决了问题。
陆中天离开后,越西鸿三人,也跟上了蓬莱岛。(相比电影,小说里的越西鸿,多出了左右护法,这也是《冷剑热血》与《七代剑》里保留下来的设定。)戚明星当然无法一个人解决三大高手。《七代剑》中棺材内藏降魔怪丐,而到了写《冷血十三鹰》时,则换成了之前未死的卓一帆(理由说的过去,但是没法解释,前回他是如何低语吓退越西鸿的),一招飞笔绝招,解决了越西鸿身边的两大护法。
《冷血十三鹰》中,就靠这一招,一共解决了二鹰二护法,绝对是全书最靓的招,没有之一。最后展开的一对二的决战中,越西鸿虽然稳占上风,但最终还是被杀死,这一点倒是和电影里两人单挑越西鸿加整个帮派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打的都是一笔糊涂账。当然,最终结局也与电影保持了一致性:
卓一帆左手判官笔举一起格,右手的判官笔便对准他胸口刺出!
这一出手之后,他就知道错了,因为他发觉戚明星刺到一剑根本没有一点力道,一下就被自己的判官笔磕得脱手飞出,但他想撤回右手的判官笔已然太迟,他的判官笔已深深的刺入戚明星的胸部!
戚明星没有痛苦之色,面上反而出现了笑容,好像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情。
卓一帆一呆道:“你……”
戚明星含笑道:“现在你是刀……刀圣门的第……第十代传人了!”
语毕,眼皮慢慢垂下,身子也慢慢倒下去。
“倪匡先生说他本身非常爱看武侠小说 而且同辈的也看, 当时是有人推荐秦红的作品给他 ,是导演孙仲 ,他看了 感觉这位秦红写得非常好。就改了两部——冷血和请帖 ”——诸葛慕云
"秦紅當初在《台灣新生報》連載未完,在被腰斬之後,重新接續,卻又硬生聲的插入了「奪刀佔寶」的另一副線,故無法一氣貫串,破綻百出,最終只能草草結束。相對之下,1978年,就在秦紅《冷血十三鷹》出版未久,由倪匡編劇的同名電影,刪除了「奪刀佔寶」的副線,直接讓戚明星與卓一帆攜手合作,赴鐵船幫與越西鴻一決生死,而在結尾之前,才點出卓一帆的真正身份,情節緊湊而合理。”
“为何不会是因为电影在前,所以汉麟本才是那副模样?”
——侠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