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钗盟》阅读札记(二)传功的公案

标签:
历史武侠文化图片收藏 |
分类: 读书笔记 |
《玉钗盟》是卧龙生声名卓著的作品,任何港台武侠作品的研究者,都无法将其忽略。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如此重要,才引出了两位作家之间一段几十年的公案。这个公案具体包含了桥段、角色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饱受争论的桥段,就是“开顶传功”。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梁羽生,他在化名佟硕之所撰写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中,如此写道:
他的《天龙八部》前不久刚写过的一段情节,一个武功极低的少林寺小和尚,突遇奇缘,得逍遥派一个武功极高的人,把几十年的功力都送给了他(功力怎么能送给呢?据说那高人和他以头碰头,在他天灵盖一撞,功力就全部过去了云云),于是这小和尚登时就成了一流高手。这真是怪得难以思议。但这个怪诞的传功办法乃是旧派武侠小说家卧龙生的创作。卧龙生有一部小说《玉钗盟》,书中主角徐元平就是得到少林寺一个功力极高的老和尚,用开顶大法将几十年功力送了给他,于是老和尚坐化,徐元平则成了一流高手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武侠小说的神怪写法,已经是走进了死胡同,越走越窄了。所以即使是金庸这样一位最擅长于构思的作家,也难免有想不出新招之苦。
梁羽生把卧龙生归类到旧派武侠小说家(这个归类有待商榷),并且认为金庸想不出新招,言下之意,旧招他自然是知道的。(来自《玉钗盟》)
关于这个问题,1998年“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上,金庸先生在致闭幕词时做了侧面回应。他自比“帮主”,而将卧龙生、古龙等人比为“堂主”。笑说:“我作了帮主,总不好意思去偷帮中堂主、香主的传家宝了。”,这一言论被叶洪生称之为:不成理由的理由、推脱、找借口。(详见论武侠小说人物及其“创作原型”——从“北派五大家对港、台六名家之影响”一文)
武侠作家之间,互相“借用”桥段其实是最平常不过之事(金梁也有很多桥段互用),然而前者为台湾武侠先行者,三剑客之首,后者为当今武侠小说排名第一的金庸,这其间自然就多了几分锱铢必较的味道。对于读者来说,这却也是武侠阅读当中一个有趣的题目。
帮主、堂主的说法,自然有几分戏谑的成分,但其实也代表了普通人的一种心理,高明者怎么会偷师不如他的人?(此就二人作品成就而言)与其如此臆断,倒不如细看两处情节对比:
其一:传功事件发生因由
《玉钗盟》:徐元平少林寺窃经,遇到慧因,受到其的托付(也为了学习易筋经),被少林弟子打入了囚禁慧空的禁地,清醒后恍惚中,撞入了囚室。
《天龙八部》:苏星河受无崖子安排,布置珍珑棋局,暗含着招收传人。虚竹因误打误撞解开棋局,被苏星河推入无崖子密室。
其二:被传功人物
徐元平(玉钗盟)——身负深仇的少年,前往少林窃取易筋经,武功平平
虚竹(天龙八部)——少林寺普通僧人,孤儿(当时所认知),武功平平
其三:传功人物
慧空——少林寺高手,因犯错,被囚禁六十年,传功后迅速衰老身亡,且看其初次出场形象:
忽然两道冷电般的光华,一闪而逝,转头望去,只见一个须发苍然,垂掩全身的怪人,盘膝坐在幽室一角的木榻之上,长垂的雪髯皓发之下,隐隐现露出灰袍衣角。他愕然地望了那怪人一阵,缓步向那木榻走去。
那怪人陡然睁开眼睛,两道冷电般的神光,由垂脸白发中射出,那眼神之中似是含蕴了无比的威力,看得人油生寒意。徐元平虽然在神智未复之际,也不禁怦然心跳,收步停身,不敢再往前走。
(玉钗盟)
无崖子——逍遥派掌门,因弟子背叛,被囚禁,传功后迅速衰老身亡,且看初次登场:
他微微抬头,向那人瞧去。只见这人须长三尺,却是没一根斑白,脸如冠玉,更无半丝皱纹,年纪显然已经不小,却仍是神采飞扬,风度闲雅。刹时之间,虚竹微感惭愧:“说到相貌之美,我当真和他是天差地远了。”
(天龙八部,旧版)
其四:传功过程
慧空(玉钗盟)的传功:
慧空凄凉一笑道:“佛法无边,小施主在一个时辰之后,就知老衲所言非虚了。”
慧空说完,大喝一声,只震得瓦滚尘飞,徐元平这时只觉得如五雷轰顶,全身一颤,人便晕了过去。当他清醒之时,只见元通怀抱绿玉佛杖,在四个小沙弥护拥之下而来。
徐元平急忙转身喊道:“老前辈,贵寺……”
这时,只视慧空盘膝闭目而坐,动也未动。
一个可怕念头,闪电掠过脑际,他惊震得全身一抖,缓缓伸手捅去,立时泪水泉涌而出,不如何时,慧空已经气绝。
(中间叙述徐元平与元通的言语冲突,略)
要知徐元平已经慧空用佛门开顶之法,把数十年坐样苦修的功力,尽皆授受,这一掌威势奇大,只打得元通身躯飞起,摔出去六七尺远。
(玉钗盟)
无崖子(天龙八部)的传功:
(之前叙述老人如何化去虚竹内功,略)
那人哈哈一笑,突然身形拔起,在半空中一个跟斗,头上所戴的方巾已飞到了屋角之中,他左足在屋梁上一撑,头下脚上的倒落下来,刚好叠在虚竹的头顶。两人天灵盖和天灵盖相接。虚竹道:“你……你干什么?”用力摇头想要将那人摇了下来。但说也奇怪,这人的头项和虚竹的脑门一碰到之后,便如用钉子钉住了一般,不论虚竹如何摇晃脑袋,始终是摇之不脱。虚竹的脑袋摇向东,那人的身体便飘向东,虚竹摇向西,那人也就跟著飘向西。两人连体而生,宛如大风中的一株芦苇,摇头不已。虚竹更是惊讶,伸出双手,左手略推,右手狠拉,要将他推拉下来。但一推之下,便觉自己手臂上软绵绵的没半点力道,心中大急:“中了这厮的化功大法之后,别说武功全失,看来连穿衣吃饭也没半分力气了。从此成了个瘫痪的废人,那便如何是好?”正惶恐间,突觉顶门上“百会穴”中有细细一缕热气冲入脑来。他暗叫:“不好,我命休矣!”只觉脑海中愈来愈热,霎时间头昏脑胀,一个脑袋如要炸将开来一般,这热气一路向下流去,过不片时,虚竹再也忍耐不住,昏晕了过去。
(天龙八部,旧版)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前后两种传功,无论从人物背景,传功场景,传功方式上,确实都存在诸多相似。更主要的是,开顶传功的模式,在查不到更早文献之前,也可认为由卧龙首创。(《玉钗盟》与《天龙八部》的相似元素当然还不止于此,容后讨论)不过,到底是金庸受到卧龙启发,还是金庸与卧龙创意巧合,在没有当事人金庸的确认之前(也不肯能有了),当然都只能是猜测。(也就是叶洪生所谓的,不可能有直接证据)
对比下两场传功,卧龙生的开顶传功只寥寥数笔,相对简单粗糙。而金庸则从化功开始细细描摹期间过程,写来犹如真有其事。单文字相比,两者高下立判。因其如此出色,现在大部分武侠读者,提到开顶传功,首先想到的还是《天龙八部》。其孰先孰后,看来又并非如此重要了。然而金大侠毕竟做不到“八风不动”,想来对此节一直耿耿于心。于是在新修版中,开顶传功最终还是改变了方式,仿佛也抹去了与“旧派武侠小说家”(梁羽生语)之间的联系:
那人哈哈一笑,突然身形拔起,在半空中一个筋斗,头上所戴方巾飞入屋角,左足在屋梁
上一撑,头下脚上的倒落下来,脑袋顶在虚竹的头顶,两人天灵盖和天灵盖相接。
(天龙八部,修订版)
那人哈哈一笑,突然身形拔起,在半空中一个筋斗,平平稳稳地坐落在地,同时双手抓
住虚竹左右两手的腕上穴道。
(天龙八部,新修版)
前一篇:《玉钗盟》阅读札记(一)文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