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六岁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让孩子们写一张寻人启事,她做了一个假设:早上刚见过的妈妈失踪了,请写一张寻人启事,可以写妈妈的衣着、发型,或者身上特有的象征,比如说嘴角有颗痣之类的,可孩子们甚至记不起妈妈早上穿的衣服,就连颜色也记不起来了。
这个故事一直藏在我心底,以至于见到妈妈的第一眼,就会试着先打量打量今天的妈妈,想想与昨天的妈妈有什么不同。
有些人对越熟悉的环境大脑越模糊,记得大概的模样,细微之处就像被打上了马赛克,甚至还不如刚买来的玩具那般清楚。
所以,我常常会问自己一句话:你真的了解你的妈妈?
以前我一以后都站在小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后来有了妹妹,我就学会站在大人的角度看事情。可后来我发现,有些时候,要学会转变,你不能一直在大人的角度去处理小孩子的顽皮,你也不能一直站在小孩的角度去处理小孩子的倔强。
这时候,我就要问一句: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如果问刚才寻人启事的问题,就太低估了父母的疼爱度了,所以,我选择了几个简单常见的问题和选择。
一问:孩子哭的时候,你会选择呵斥还是包容?你会问理由吗?
二问:你会告诉孩子,你有多爱她吗?还是遇到问题先痛骂一顿,再让她自行体会?
三问:你告诉她这件事情你必须得学,你必须这么做,以后你会知道的,可你告诉她关于这件事情,你的解释吗?
对于一问,我想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包容,但孩子哭个不停,就会呵斥几句。当然,这是我的观点。
我想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做法。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会选择包容、安慰,告诉她,这件事情不能这样做,如果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你就会将她扔在角落里,然后等她平复情绪不再哭闹时,再安慰她。
这是对付小孩子的做法,如果孩子年长一点,就会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参杂了一点小叛逆,这时候就不能这么做了。
首先,得安慰,等她情绪稳定下来后,你得像个伙伴一样和她说说话,让她放下心底的戒备,然后在旁敲侧击,让她告诉你她为什么哭,或者这么做的理由,然后再告诉她,这么做对或者不对,理由是什么。
当然,有时候你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也许孩子的回答会让你小小吃惊一下。
对于二问,我曾听一个十六岁孩子谈起过,她说中国式的教育就是遇到问题,先骂孩子一顿,不会告诉你父母有多爱孩子,这件事情只会伴随孩子长大,让她慢慢领悟到当初父母的用心。而外国式教育,遇到事情,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会告诉孩子,父母有多爱她。我觉得,她说的在理。
这件事情,如果放在我自己的身上,也许更好理解。初三的时候,我经常向母亲抱怨父亲的不是。那时候我觉得,父亲的缺点挺多,优点待观察。
当晚,母亲告诉了我很多事,很多父亲私下为我做的,包括我初二时,父亲住院的原因:他要找老师让他帮我补习功课,回来的时候太晚,出了车祸。
有时候,不需要呵斥,不需要安慰,你只需要把你爱她告诉孩子,让她知道就好,她会懂的。不要让她猜,或许,她不愿意动脑呢!
对于第三问,我想,我也有很多感触。
你以后会知道的,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与“你看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可谓是旗鼓相当。
这件事情必须学,你已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了,你难不成还不告诉她为什么吗?
我妹妹也是这样的孩子,告诉她这件事情你必须做,她反而用鄙弃的眼神看向我,但如果你告诉她,如果不做这件事情会怎么样,她反而会更用心。
我想,后辈给孩子规划的时候,肯定掉过这样的陷阱,否则也不会告诉孩子得这样做。如果你要告诉她,不做这件事情会怎么样,请你不要参杂炫耀的心态,而要将惨状一一说出,因为,失败的经历比成功的经历,在这时候,更有用。
孩子的高度看到的事物和你看到的事物总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以你这个高度就能看到希望,而在孩子的高度只能看到树木。有时候你会将还在举过头顶,让他看到你若看到的事物,为什么你不能将就一下,在孩子的高度看待一件事物呢?
我再问一句,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请告诉我,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