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演殉主:是愚忠还是“士”的道义?

标签:
历史文化弘演士为知己者死卫懿公 |
分类: 先秦 |
“忠孝仁义”一直是中国人崇尚的传统美德,而“忠”居于首位。历史上有关“忠诚”的事迹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不断传颂。不过,忠诚愈往后演变,愈有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味道,而现代人对于古人的忠诚行为也越来越不屑一顾了。不过在小编眼里,“忠”,依然是值得所有中国人去好好体会和学习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今天就来说说卫国大夫弘演用生命来演义的忠诚。
弘演,卫懿公时卫国大夫,任职期间的功绩不详,也没什么著作传世,他的事迹被时人称赞而得以流传后世就是一件事:殉主。
首先得提一提当时的卫国国君卫懿公,这位国君有个奇怪的爱好,喜欢动物,尤其喜欢仙鹤。本来国君有点个人爱好很正常,不过卫懿公对仙鹤的热爱有点过分,不仅宫苑里到处是仙鹤,而且还给仙鹤配备出行用的专车,甚至给仙鹤封官授禄。这样一来国人就受不了了。国君竟然只想着伺候仙鹤而不顾大臣和百姓死活,那谁还愿意为他卖命?
就在卫国人心离散的时候,北面强大的狄人攻过来了。这时候卫懿公慌了,赶紧下令征兵御敌,可是已经散掉的人心想再收回来就困难了,面对征兵,国人纷纷抵制:“仙鹤享有俸禄爵位,打仗让仙鹤上就行了。”无奈之下卫懿公只好亲自带兵上阵与狄人交战。可心不齐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很快国都朝歌沦陷,卫军全军覆没,卫懿公的身体甚至被野蛮的狄人分食了。
弘演这时刚从国外出使回来,听说国君兵败被杀,便赶到战场上希望能为国君收尸。在一片死人堆里,只看见懿公的尸身已经血肉模糊、零乱不全,只剩一个肝脏还完好。弘演悲痛万分,放声大哭,他跪下来向尸体叩拜,并且报告出使的过程,仿佛懿公还活着一般,哭到泪干。他说:“主公如今无人收葬,连棺木都没有,臣只好以身为棺了。”说着弘演就拔剑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脏放进去,然后他倒地就死了。
有的人认为弘演的行为是一种愚忠。卫懿公这么昏庸的君主,弘演竟然为之自杀,实在是不值。这样的观点小编认为虽然有道理,但却并不认同。小编认为不能以现今的价值观去理解古人的一些行为,古今文化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有一些实质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很多古人的行为放在现代很可能评价就与古代大相径庭。比如女人的三从四德,放在现在简直就是被批斗的对象,但是在古代却是共识。又比如古代人人都已经习惯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放在现在也已经不合时宜。
再看卫懿公,这位国君死后谥号是:懿。《逸周书·谥法解》解释:温柔贤善曰懿。可见卫懿公本性不坏,而且在北狄入侵时他不是一走了之,也没有让别人背锅,而是选择了亲上战场,虽然结局仍然是失败,但也算是对自己以前的过失有了交代。弘演殉主后,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有其臣当有其君,可以说,卫懿公应该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的。
从弘演这方面说,除了殉主一事外,他在史书上再无其他记录,也许没有卫懿公,他可能一生都是默默无闻不得重用的。卫懿公很有可能对他有知遇之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弘演殉主其实也很好理解。而在古代,“君忧臣辱,君辱臣死”绝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国君战死,身体被敌人侮辱,连棺木都没有,这对任何一个国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耻辱。在先秦时期,对一个君子来说,面对一些情感上无法解脱难以处理的局面,死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齐景公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因为分桃引发争功,最后全都惭愧自杀。孟尝君的一个门客怀疑孟尝君与门客“所食不同”,孟尝君把自己的饭食拿出来,表示大家的饭食都一样,这个门客也惭而自杀。小编觉得自杀更多的是展示的君子的个人品行,是自发的忠的行为,这与后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强迫之“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