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在读《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过程中,我都在思考:本书已有一个贾宝玉了,为什么曹公又要写进一个甄宝玉?而且两个宝玉竟如此的相像,可以说比双胞胎还双胞胎,这样写有何深意?他在告诉我们什么?因此,在读完这一章回后,我梳理了以下几个问题,现在一一尝试作答。
问题一:贾家和甄家是什么关系?
贾家和甄家的关系,其实在第二回中,冷子兴就有过交代:
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
而在这一回中,贾母也直接说出了两家非同一般的关系:
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
世交加上老亲的关系,所以才会有甄府四个女人来向贾母请安,由此引出一个甄宝玉。这样的交代清楚,不至于使故事内容的安排显得太突然,令读者读得不自然。
问题二:为什么说甄宝玉和贾宝玉比双胞胎还更像?
一般的双胞胎最像的地方就是相貌了,至于性情那是没有这般相同的了。而甄宝玉和贾宝玉不光是同貌同名,连性情、秉性都一样。甄府的四个女人与贾母的一番对话,可以看出两个宝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简直是如出一辙:
名字就不用说了。模样是一样,应该是指一种气,一种富贵家公子哥儿的“富贵风流气”。这种“气”,贾宝玉身上有,甄宝玉身上也有。所以,当贾母逢人便告诉,甄家也有一个宝玉时,众人并没有当回事,“众人都想着天下的世宦大家,同名者也很多,祖母溺爱孙子也是常情。”看来,贵族公子不是宝,就是玉,用以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至于性情的相同,那更是公子气的体现:一样的淘气;一样的古怪、任性;一样的不爱学习;一样的见了女孩儿便不再闹得慌……
问题三:曹公写进一个甄宝玉有何深意?
有了一个贾宝玉,为何还得有个一模一样的甄宝玉?因为贾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有许多字迹。这样的出生形景于世间来说,真是一件新奇异事。这就向我们暗示了贾宝玉不是俗人,终究入不了俗世的。所以他与众不同,周岁抓阄,他抓的是脂粉钗环,说出来的话也是有违正统教育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样尊重女性,如此看重女儿的思想,于那样一个时代来说,简直是仙,而非人。这也难怪贾宝玉是口中衔玉来到人间的。
而具有这样一种思想觉悟的人,注定是找不到同类的。可贾宝玉又是不甘心的,他一直在寻找。哪怕是一个抓不住的梦,他也极力在这个俗世间寻找一番。他找到了没有呢?其实他是找不到的,即使有这样一个甄宝玉,那也只能存在于他的梦中,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安排甄假宝玉在梦中相遇。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导演旨在告诉我们,七月与安生其实就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灵魂展现。最后,七月过上了安生的生活,安生过上了七月的生活。七月心中住着一个安生,安生心中住着一个七月。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也是七月的影子。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影子,那个影子就是另一个“我”。同样的甄宝玉是贾宝玉的一个影子,这个影子一直存在于贾宝玉心中,他会在某个时刻不时地被唤醒。所以,贾宝玉在梦里呼唤“宝玉快回来!”袭人告诉他,那是镜子里照的宝玉的影儿。影儿是甄宝玉,影儿也是贾宝玉。真真假假,真假难辨,倒是“真作假时假亦真。”
问题四:甄宝玉除了是贾宝玉的影子外, 还是什么?
贾宝玉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甄宝玉。那么贾宝玉的一切谁最懂,毫无疑问就是心里的这个甄宝玉。虽然在大观园里最懂宝玉的是林黛玉,有时宝玉的一个眼神,她就知其意了,黛玉也从不说什么宝玉要如何去上进学习之类的话,但是黛玉不懂宝玉待她的一颗真心,为此没少产生误会,自寻烦恼。而甄宝玉就不同了,他是宝玉一直在寻找的另一个“我”,这个“我”最懂宝玉的心:他知宝玉的痴、宝玉的呆、宝玉的淘、宝玉的爱、宝玉的恨。他就是贾宝玉梦中的样子,他就是宝玉的知音。
甄宝玉,亦是真宝玉;贾宝玉,亦是假宝玉。二者是同一个“我”的两种存在,他们之间可以互换“无为有处有还无”。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