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放在特定的时空坐标轴里,它就有了特定时代的烙印。二战结束后,日本人信仰崩塌,对于战争的认知错位,成为了日本电影独特的创伤记忆,这样的影像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电影《罗生门》就是这种独特战争认识下的产物。
01
人性电影
说《罗生门》是一部人性的电影,一点也不夸张。从影片取材和表现手法来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给观众描绘了一幅“人性丑恶”的图画。
影片改编自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林》。讲述了日本平安王朝时代的一起凶杀案,由此引发了人性大讨论。
电影的问世,除了原著作家之外,还离不开编创阶段的编剧和导演。
《罗生门》是著名剧作家和大导演黑泽明共同完成的一部惊世之作。影片不仅具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还有着黑泽明所惯用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
02
影像风格
影片呈现的是黑白画面,追求一种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效果,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绘画结构。
光影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在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做着重要的铺垫:当女人被强盗多襄丸玷污后,希望与多襄丸高飞时,她反复要求多襄丸杀了自己的丈夫时,镜头给了多襄丸面部一个特写,他的内心无法猜透这个外表看起来温柔的女子,内心为什么如此恶毒。这一刻,人性的弱点在特殊时代背景的挤压下暴露无遗。
03
空间感 * 惊悚感
罗生门下三个人在讲故事,由故事引出故事里的空间竹林,人物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内发生了人性的裂变。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给了观众最大的想象。竹林丛中险象环生,迷雾重重亦如彷徨于人类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音乐的巧妙运用,使得影片充满了惊悚感。
影片开头樵夫在林中行走时,乐曲的节奏旋律与他的行走节奏搭配得非常完美。随着人物不断向竹林中前进,音乐也随之增加,并且一种不安的情绪在乐曲中出现,一种恐怖的气氛在音乐中漫开而来。一件件物品被发现,乐曲也有了变化,时而停顿,时而又增强,最后愈演愈浓。虽然人物没有一句语言,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观众可以准确的感受到。这得归功于音乐和光影的巧妙的运用。
04
罗生门,大雨,竹林
一场滂沱大雨,让本不会有任何联系的樵夫、僧人、农夫相遇在破败的罗生门下。由此,展开了一段关于凶杀的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成了一个个人性单一的符号。罗生门和大雨是电影中首先出现的象征物。
导演借大雨下残破不堪的罗生门暗示着:自己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支离破碎,悲观失望的内心。
整个影片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那片竹林。竹林中永远都会有不可知的事情发生。
如果没有林中那一阵风,就不会有这起扑朔迷离的凶杀案。强盗多襄丸因为那不经意的一瞥,发现了面纱下的那张女人的脸,于是就起了歹心,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
竹林深深,迷雾重重,人心不可测。
05
人性美的回归
一件凶杀案将讲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串联起来。五个人在公堂上的供词,以及僧人、樵夫所说的,到底谁说了谎,又为什么说谎,观众无从得知,更无法去揭露事件的真相。
罗生门下的三个人,随着故事的结束,因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所以刚刚建立起来的关系又崩塌了,剩下的只有猜忌、怀疑。
影片结尾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的出现,又把故事推向了戏剧化的一面。
农夫拿着孩子身上取下和服消失在大雨中……
喻示着:故事中所有的人性丑陋都已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雨渐渐停了,樵夫抱着孩子,孩子有了笑声。樵夫和僧人又恢复了信任。
我们在这一刻又感受到了美好人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