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包子,何以博了众人的眼球?

(2019-03-03 13:07:26)
标签:

杂谈


       这几天网上一段不到八分钟的带有中国风的短视频,着实博了众网友的眼球。关于这部短片所体现的“家庭、母爱、陪伴”等话题,我不想谈,那么多的文章已经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想谈谈这部短片新奇的创意
       表现母爱的作品在打动观众方面总是具备一种天然的优势,母爱作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一切利益得失的情感,当它被中外众多名人名家以各种形式不断演绎、不断阐释时,观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蕴藏在里面的那份情感感动。
        我们首先来看这部作品的选材。
        一个擅长做包子的华人妈妈,一天神奇的得到一个“人”形包宝宝,妈妈对宝宝呵护有加。随着包宝宝的长大,妈妈对宝宝过度的保护令包宝宝想逃离这个家,宝宝越想逃,妈妈追得越紧。包宝宝到了谈婚的年龄,它和妻子想从家里搬出去单住。妈妈百般阻挠不成,一气之下把包宝宝吃掉了……梦醒后的妈妈和回家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和解。
        在这个短片中,导演着重表现的是妈妈做为一名家庭主妇,在家得不到丈夫的关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和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在这样的付出中完全忘了自己,一辈子就为孩子活。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总是长不大的,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独自去经沐生活的风雨。应该说,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是观众熟悉的。因为短片中表现母亲的这些特质其实具有共性几乎在所有表现母爱的作品中,这些都是常见的。
        其次,我们来看这个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里打动观众的不仅是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更加钦佩的是导演在创作短片时那种恰如其分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眼光和功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没有高尚的话语(其实根本就没说话)也没有伟大的壮举,完全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完全是真实的担忧和思念。短片的创作者,没有像我们所常见的一些作品那样把人物创作得十分高大、完美,因为高大、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真实,而不真实的人物又怎么能打动观众呢?
       短片中的人物没有一句台词,完全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中折射出深沉伟大而又略显沉重的中国式的母爱。
       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我想,短片的幽美就在于这“听不见的声调”之中。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短片中高超的创作技巧。
       用“包子”作为母亲眼中孩子的意象。为什么选择包子,而不是选择别的什么呢?这是因为包子是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见证,每天天没亮,妈妈就为全家准备可口的早餐蒸一屉包子,而选择其他任何一样东西,都似乎没有妈妈从早上开始就为全家忙碌蒸一屉包子那么伟大。
        孩子离开母亲后,母亲总是牵挂着远方的儿子。这种牵挂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孩子喜欢的东西上来。这,或许就是一个包子。
       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包子,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短片最后母亲吃掉了包子。母爱在这一刻太沉重了母爱不放手。瞬间,观众被这种母爱深深地震撼了。这样的震撼更多的是反思。因为每一个母亲都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短片中母亲的形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动,更有深深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这应该是作品最具力量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