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这样一个老师观电影《嗝嗝老师》有感

(2018-12-22 07:41: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影评剧评

         
      《嗝嗝老师》是印度一部关于教育故事的电影。说到此类电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师爱”这样一个主题。因为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不管他们的教育政策、方针、形式等有什么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相同的。因此,表现“师爱”在打动观影者方面总是具备一种天然的优势。师爱作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情感,当它被众多导演以各种形式不断演绎时,观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隐藏在电影中的那份情感感动。或者我们可以说,“感动”是这类影视作品共同的主题。
      在电影中表现这份“感动”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只要导演把教育教学生活的原生态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师爱”渗透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甚至师爱的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哪个老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哪个老师不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影视作品在表现师爱的主题时,总不外乎表现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尤其是对“差生”的那份关爱。作为一部以“师爱”为主题的电影,印度的这部《嗝嗝老师》也不例外地表现了“感动”。
        马图尔.奈娜天生患有妥瑞氏症:这种疾病的症状就是脑神经不受控制地不断出现打嗝现象。这给她的人生带来了诸多困难。就是这样一个连说话都会受到干扰的女孩,却对教师这个工作情有独钟。五年来,她一直忙于在各个学校面试,然后等待消息。一次次面试,一次次被拒绝,皆因打嗝。高学历的她拒绝了爸爸为她找的银行的工作,宁愿等待薪水不高,又希望渺茫的教师工作。就在她接连遭到十二所学校的拒绝后,第十三个电话来了。这一次,她被通知去母校圣诺特克斯学校做老师。那一刻,她高兴得简直要疯了。当校长问及她为什么非要选择做老师时,她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感恩曾经给她读书机会的可汗老校长。在回忆老校长那次特意把她邀请到舞台上向全校师生介绍她和她的这个病时,她说:普通的老师只会教书;优秀的老师教你做人;而伟大的老师,会让你知道教师的真谛;但是,还有一些老师会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开创我们的人生。所以她想做一名开创学生人生的老师。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校长告诉她即将面临的挑战,她担任9F班的老师,这个班只有十四个孩子,是一群有着劣迹斑斑的孩子。他们抽烟、打牌、捉弄老师,已经气走了7位老师。奈娜虽然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带老鼠到课堂上、抽烟、喝酒、打牌、搞恶作剧……一次次挑战老师的底线。即便这样,奈娜也没有气馁。她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这些孩子之所以做出了这么多不可理喻的事,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贫困生。原本在免费的公立学校上学,但因为土地租用等一些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圣诺特克斯学校才接收了这批贫困生。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歧视与排斥,那些中上层阶级的学生完全不接纳他们,老师们也心怀偏见,将他们编为9F班。所以,他们才自暴自弃。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奈娜更坚定了转变这些孩子的决心。她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用自己博大的爱和智慧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与支持,使一群人眼中的“人渣”转变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栋梁。
       至此,这部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就与其他地方的教师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这个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她还接纳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独有的光芒。这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们在所谓的上等人的学校里读书,时时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凌辱之中,就连他们进的卫生间都不一样,所以他们肆无忌惮来对抗老师、校长、主任,老师们认为越对抗就越打压,这样的对立最终使得校领导筋疲力尽,无可奈何。
       而奈娜理解尊重他们每个人的想法,并给予智慧的引领,发现孩子们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方向。她具有一般的老师所不具备的眼光:她顺应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会打牌的孩子激励他找到数学的才能,并很好的加以引领;会炒菜的孩子激励她找到化学的才能……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她都能对他们进行“个性才能”的分析,就像优秀的教练善于从孩子的运动中,判断出他们最适合学习的运动项目一样。在她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哪怕是在一种异艰难的境遇下,她也决不放弃这群孩子!
        这样的教师形象无疑超越了一般的教师形象,因为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对一个教师深深的敬重和佩服。在她朴素的言行举止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和那份艰辛,还有无私与执著,更有难得的长远眼光和博大胸怀。
      在这部电影中,编者塑造了一个“天生有缺陷的老师”形象。细心的观众不禁要产生疑问:电影的主人公为什么是一个“嗝嗝老师”,而不是一个“常人”呢?这是因为“嗝嗝老师”,首先表现的是身体上的不完美,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这种身体上的不完美与不可改变,也同时意味着在选择做教师上会受到的阻力更大。这就在形象上为主人公的“执著、坚定与善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基础。当有缺陷的身体与美好的内心融为一体时,“嗝嗝老师”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就真的站立起来了。这就使电影本身所表现的主题更加深遂,更加引人深思。同时在表现效果上也更富有震撼力。如果主人公是一个“常人”的话,产生在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力就会弱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