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堂实录课
花了三个上午的时间,我终于把窦桂梅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堂实录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不时记下自己的思考。长达六页的实录文字,给了我不尽的教学思想泉源。看完最后一段文字,很多问题喷薄欲出:这篇文章的教学脉落如何拎出?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从课堂中学会了什么?读者又从中可学到什么……
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我整理杂乱的笔记,也算是整理自己的想法吧:
第一,文章的教学脉落很清晰。分为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前面四个自然段的教学。从文字背后抓出“不幸”二字,并在二字上面做文章,从引出“不幸”、解读“不幸”、梳理“不幸”三个方面去进行深入地研读。重点是放在解读部分,通过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引领孩子进入文字的肌理,细细地咀嚼出这部分文字隐藏的五大味道――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第二课时完成文本中间幻想部分的教学,从文本中抽出“幸福”二字,同样在二字上面做足文章,从引出“幸福”,解读“幸福”,梳理“幸福”三个方面去深入地研读。重点也是放在解读部分,依据文中的幻想文字解读出小女孩内心的五个憧憬――温暖、满足、安宁、疼爱、快乐。再在这样的基础上,增加探讨“幸福”的来源以及提升“幸福”这样两个部分的教学。其中最后部分的教学内容是相机渗透在前面的“不幸”和“幸福”中进行的。
第二,课堂上老师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又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既然语文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做为一名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师,除了传授语文的语用功能外,还应在学生的心底留下些什么?从而让无数美好的东西薪火相传下去。
关于这一点,窦桂梅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答案――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一篇文章,由一篇文章的阅读再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教会了学生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知他人的不幸,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同时为他人的幸福喝彩――怀有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的心境去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如何读出不幸,又如何体会幸福?就用批注的方法: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解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教会孩子去读书。由带到放,一步步让孩子渐入佳境,恰到好处的总结孩子的读书方法――抓重点句,推敲、比较、联系上下文感受。引入原作中的话,让学生懂得读书不光是读,还要会思考,会加以分析比较。
关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我想上面已说得够多的了。还要补充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到了如何生活。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受益。这也是体现了语文是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这一点。
第三,我从窦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透过她的教学,我看到了她身上具备一种工匠精神。首先,爱上自己的所选择的这份工作,把它当作一份至美的事业来做。其次,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第一堂课那么来上,把每一天的教学生活都当作初上讲台那一天,永远保有一份新鲜感,用一颗虔诚的心对待教学,对待生活,对待孩子,对待教育。最后,把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极致。让阅读,思考,写作成为生活常态。
以上所写这些就是我看完这段实录文字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