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史系列(2):吠陀时代(VedicTime)
2022-06-18 08:23:38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印度 杂谈
雅利安人
就在印度河文明出现的同时,北方中亚大草原上雅利安(Aryans)正在悠闲地放着牧,但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不同的方向迁徙。
这些雅利安人的语言今天被称作“印欧语言”,是梵语、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波斯语的共同祖先。
婆罗门祭祀仪式
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进入了印度河流域。他们骑着马赶着马车,占领了富饶的恒河平原,却把土地的原有主人驱赶到土地贫瘠的半岛南端,而且还轻蔑地称呼他们为“达撒”(Dasas),即“奴隶”。
对于这些雅利安移民来说,畜牧业可谓老本行,所以牛羊是他们最为珍贵的财富。这一时期,谁拥有的牛羊多,谁的财富就最多,实力自然最大,所以部落间对于牛羊的争夺最为激烈。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牛在印度是最神圣的。
因陀罗
因陀罗诸神
早期神话也开始形成,自然现象别塑造为神灵偶像,比如风暴之神因陀罗(Indra)、火焰之神阿耆尼(Agni)、太阳之神苏利耶(Surya)、大地之母波里提薇(Prithvi)、黎明之神乌沙(Usha)、大地之母阿底提(Aditi)、夜晚之神勒特丽(Ratri)、森林之神阿妍雅尼(Aranyani)等等。就连平时饮用的酒也成了苏摩神(Soma)
《梨俱吠陀》
这一时代以吠陀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即《梨俱吠陀》。
种姓制度
声名遐迩的种姓制度在这一期已经产生。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根据职业将部民简单地分为婆罗门(Brahmanas)、刹帝利(Kshatriyas)和吠舍(Vaishyas),分别带杯奥祭祀阶层、武士阶层和平民阶层。
后来这一制度得到了发扬,出现了由奴隶和罪犯构成的首陀罗(Shudras)阶层。
婆罗门仙人
众友仙人的传说
《梨俱吠陀》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苏达斯(Sudas)的国王,属于婆罗多部落(Bharata),他手下本来已经有了一个大祭祀叫众友(Vishvamitra)。但当他听说一个叫极欲(Vasishta)的人学识更加渊博,就把他请来替换众友。结果众友带领十个国王来讨伐苏达斯,结果却被苏达斯打败。这个故事也许就是众友仙人传说的由来。
后吠陀时期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被称作后吠陀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印度文明达到鼎盛时期。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畜牧业成为附属产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森林被烧掉来建设农田和城镇,渐渐地“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
种姓制度开始固定下来。婆罗门由祭祀和神职人员组成,掌握着文化和教育,是最高种姓。刹帝利是国王和武士阶层,他们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和对外作战,是实权派。而吠舍则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但是被管理和剥削的阶层。最底层则是由奴隶和罪犯组成的首陀罗阶层。
文化方面出现了《沙摩吠陀》(Sama Veda)《耶柔吠陀》(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此外还出现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吠陀哲学著作,而《奥义书》也被称作“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
三大神
三大神出现
生主(Prajapati)又称造物主,后来演变为梵天(Brahma),上升为最高主神。此外还发明了守护之神的毗湿奴(Vishnu)和毁灭之神希瓦(Shiva)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印度著名的两部史诗里的主人公都处于这个时代。
《罗摩衍那》的罗摩(Rama)是阿育陀国(Ayodhya)的太子。根据考古发现,阿育陀国在今天的法扎巴德区(Faizabad
District),他很可能是得到了当地土著部落的帮助,而这个部落则很可能是以猴子为图腾,所以被成为猴子部落。而他们要去的兰卡(Lanka)并不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要跨过的也不是大海而是一条宽阔的大河……
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讲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俱卢族(Kauravas)和般度族(Pandavas)之间的战争。
2022年6月
北京
印度古代史系列(2):吠陀时代(VedicTime)
雅利安人
就在印度河文明出现的同时,北方中亚大草原上雅利安(Aryans)正在悠闲地放着牧,但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不同的方向迁徙。
这些雅利安人的语言今天被称作“印欧语言”,是梵语、拉丁语、希腊语、德语和波斯语的共同祖先。
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进入了印度河流域。他们骑着马赶着马车,占领了富饶的恒河平原,却把土地的原有主人驱赶到土地贫瘠的半岛南端,而且还轻蔑地称呼他们为“达撒”(Dasas),即“奴隶”。
对于这些雅利安移民来说,畜牧业可谓老本行,所以牛羊是他们最为珍贵的财富。这一时期,谁拥有的牛羊多,谁的财富就最多,实力自然最大,所以部落间对于牛羊的争夺最为激烈。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牛在印度是最神圣的。
因陀罗诸神
早期神话也开始形成,自然现象别塑造为神灵偶像,比如风暴之神因陀罗(Indra)、火焰之神阿耆尼(Agni)、太阳之神苏利耶(Surya)、大地之母波里提薇(Prithvi)、黎明之神乌沙(Usha)、大地之母阿底提(Aditi)、夜晚之神勒特丽(Ratri)、森林之神阿妍雅尼(Aranyani)等等。就连平时饮用的酒也成了苏摩神(Soma)
《梨俱吠陀》
这一时代以吠陀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即《梨俱吠陀》。
种姓制度
声名遐迩的种姓制度在这一期已经产生。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根据职业将部民简单地分为婆罗门(Brahmanas)、刹帝利(Kshatriyas)和吠舍(Vaishyas),分别带杯奥祭祀阶层、武士阶层和平民阶层。
后来这一制度得到了发扬,出现了由奴隶和罪犯构成的首陀罗(Shudras)阶层。
众友仙人的传说
《梨俱吠陀》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苏达斯(Sudas)的国王,属于婆罗多部落(Bharata),他手下本来已经有了一个大祭祀叫众友(Vishvamitra)。但当他听说一个叫极欲(Vasishta)的人学识更加渊博,就把他请来替换众友。结果众友带领十个国王来讨伐苏达斯,结果却被苏达斯打败。这个故事也许就是众友仙人传说的由来。
后吠陀时期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被称作后吠陀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印度文明达到鼎盛时期。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畜牧业成为附属产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森林被烧掉来建设农田和城镇,渐渐地“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
种姓制度开始固定下来。婆罗门由祭祀和神职人员组成,掌握着文化和教育,是最高种姓。刹帝利是国王和武士阶层,他们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和对外作战,是实权派。而吠舍则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但是被管理和剥削的阶层。最底层则是由奴隶和罪犯组成的首陀罗阶层。
文化方面出现了《沙摩吠陀》(Sama Veda)《耶柔吠陀》(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此外还出现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吠陀哲学著作,而《奥义书》也被称作“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
三大神出现
生主(Prajapati)又称造物主,后来演变为梵天(Brahma),上升为最高主神。此外还发明了守护之神的毗湿奴(Vishnu)和毁灭之神希瓦(Shiva)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印度著名的两部史诗里的主人公都处于这个时代。
《罗摩衍那》的罗摩(Rama)是阿育陀国(Ayodhya)的太子。根据考古发现,阿育陀国在今天的法扎巴德区(Faizabad District),他很可能是得到了当地土著部落的帮助,而这个部落则很可能是以猴子为图腾,所以被成为猴子部落。而他们要去的兰卡(Lanka)并不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要跨过的也不是大海而是一条宽阔的大河……
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讲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俱卢族(Kauravas)和般度族(Pandavas)之间的战争。
2022年6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