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次大陆进入了一个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年代。
雅利安人在恒河平原定居下来以后不断繁衍生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殖,部落间不断为争夺土地和牛羊大打出手,强大的部落不断吞并弱小的部落,于是佛教典籍中的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出现了。
《摩诃婆罗多》
这些国家是迦尸国(Kashi)、憍萨罗(Koshala) 、弗栗恃(Vajji)、跋蹉国(Vatsa) 、鸯伽(Anga) 、末罗(Malla) 、支提(Chedi)、俱卢(Kuru) 、般遮罗(Panchala) 、摩差耶(Matsya) 、修罗色那
(Surasena) 、阿湿波(Asmaka) 、阿盘底(Avanti) 、犍陀罗(Gandhara) 、甘菩遮(Kamboja)和摩揭陀(Magadha)。
这些国家都集中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恒河平原腹地,之间为了领地和财产互相攻伐。最终这些国家大都被东北部的摩揭陀国吞并。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人和事有如此详细的了解,应该感谢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以及佛教典籍对这一时期的记述。
俱卢之战
《摩诃婆罗多》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很多人物都与这些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诗的主人公般度五子和持国百子就是俱卢族(Kuru)的祖先,都城是象城(Hastinapura),后来般度五子建立了天帝城(Indraprastha)据说就在今天的新德里一带。
阿周那(Arjuna)通过比武招亲娶到的黑公主(Draupadi)就来自般遮罗国(Panchala) ,黑公主的哥哥猛光(Dhrishtadyamna)是般度大军的主帅,而父亲木柱王(Drupada)则在俱卢之战中被德罗纳(Drona)所杀。
般度五子在流放的最后一年躲到了俱卢国南面,亚穆纳河西岸的摩差耶国(Matsya),该国的至上公主(Uttara)嫁给了阿周那的儿子激昂(Abhimanyu),为般度族留下了王族的骨血。
修罗色那
(Surasena)的首都马图拉(Madhura),是奎师那(Krishna)的故乡。
支提(Chedi)国王童护(Sisupala)和摩揭陀国王妖连(Jarasandha)都是大反派,他们是难敌(Duryodhana)帮凶,结果都为雅度族(Yaduva)的奎师那(Krishna)所杀。
而太阳之子迦尔纳(Karna)曾经被难敌封为鸯伽国(Anga)的国王。
佛陀悟道的地方
佛教与十六国
公元前6世纪是印度哲学的繁荣时期,佛教和耆那教等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就出生在这个时代,憍萨罗国北部的一个叫做迦毗罗卫(Kapilavatthu)的小城。父亲是当地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本来可以子继父业,但却选择了离家出走,到森林里苦修。
悉达多曾经托钵乞食王舍城(Rajagrha),就是摩揭陀国的首都,当时的国王是频毗娑罗(Bimbisara)。这位雄雌大略的君主不但在军事上向东吞并了鸯伽国,在政治上与西北方的憍萨罗、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文化上也十分开明,耆那教和佛教都得到了他的赞助。他的儿子阿阇世王(Ajatashatru)还曾经赞助举办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结集。
悉达多悟道的地方是菩提迦耶(Bodhgaya)也在摩揭陀国。而他初转法轮的地方则是迦尸国(Kashi)的鹿野苑(Sarnath),但在此时已经被憍萨罗国吞并。
著名的“祗园精舍(Jetavana
Vihara)”就坐落在憍萨罗(Koshala) 国首都舍卫城(Shravasti)附近。当时的波斯匿王(Prasenajit)和其子毗琉璃(Virudhaka)都是佛陀的好友。佛陀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多个雨安居,很多佛教经典理论都出自这里,而在他去世后不久,憍萨罗国也被摩揭陀国吞并。
佛陀在80岁时在末罗国(Malla)的拘尸那迦(Kushinagara)与世长辞。
佛陀在世时曾经到过弗栗恃国(Vajji)的都城毘舍离(Vaishali),佛陀入灭100年后,就在这里发生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大集结。
摩揭陀国的胜利标准着战国时代的结束,次大陆迎来了短暂的统一。
2022年
北京
印度古代史系列(3):战国时代
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次大陆进入了一个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年代。
雅利安人在恒河平原定居下来以后不断繁衍生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殖,部落间不断为争夺土地和牛羊大打出手,强大的部落不断吞并弱小的部落,于是佛教典籍中的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出现了。
这些国家是迦尸国(Kashi)、憍萨罗(Koshala) 、弗栗恃(Vajji)、跋蹉国(Vatsa) 、鸯伽(Anga) 、末罗(Malla) 、支提(Chedi)、俱卢(Kuru) 、般遮罗(Panchala) 、摩差耶(Matsya) 、修罗色那 (Surasena) 、阿湿波(Asmaka) 、阿盘底(Avanti) 、犍陀罗(Gandhara) 、甘菩遮(Kamboja)和摩揭陀(Magadha)。
这些国家都集中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恒河平原腹地,之间为了领地和财产互相攻伐。最终这些国家大都被东北部的摩揭陀国吞并。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人和事有如此详细的了解,应该感谢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以及佛教典籍对这一时期的记述。
《摩诃婆罗多》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很多人物都与这些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诗的主人公般度五子和持国百子就是俱卢族(Kuru)的祖先,都城是象城(Hastinapura),后来般度五子建立了天帝城(Indraprastha)据说就在今天的新德里一带。
阿周那(Arjuna)通过比武招亲娶到的黑公主(Draupadi)就来自般遮罗国(Panchala) ,黑公主的哥哥猛光(Dhrishtadyamna)是般度大军的主帅,而父亲木柱王(Drupada)则在俱卢之战中被德罗纳(Drona)所杀。
般度五子在流放的最后一年躲到了俱卢国南面,亚穆纳河西岸的摩差耶国(Matsya),该国的至上公主(Uttara)嫁给了阿周那的儿子激昂(Abhimanyu),为般度族留下了王族的骨血。
修罗色那 (Surasena)的首都马图拉(Madhura),是奎师那(Krishna)的故乡。
支提(Chedi)国王童护(Sisupala)和摩揭陀国王妖连(Jarasandha)都是大反派,他们是难敌(Duryodhana)帮凶,结果都为雅度族(Yaduva)的奎师那(Krishna)所杀。
而太阳之子迦尔纳(Karna)曾经被难敌封为鸯伽国(Anga)的国王。
佛教与十六国
公元前6世纪是印度哲学的繁荣时期,佛教和耆那教等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就出生在这个时代,憍萨罗国北部的一个叫做迦毗罗卫(Kapilavatthu)的小城。父亲是当地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本来可以子继父业,但却选择了离家出走,到森林里苦修。
悉达多曾经托钵乞食王舍城(Rajagrha),就是摩揭陀国的首都,当时的国王是频毗娑罗(Bimbisara)。这位雄雌大略的君主不但在军事上向东吞并了鸯伽国,在政治上与西北方的憍萨罗、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文化上也十分开明,耆那教和佛教都得到了他的赞助。他的儿子阿阇世王(Ajatashatru)还曾经赞助举办了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结集。
悉达多悟道的地方是菩提迦耶(Bodhgaya)也在摩揭陀国。而他初转法轮的地方则是迦尸国(Kashi)的鹿野苑(Sarnath),但在此时已经被憍萨罗国吞并。
著名的“祗园精舍(Jetavana Vihara)”就坐落在憍萨罗(Koshala) 国首都舍卫城(Shravasti)附近。当时的波斯匿王(Prasenajit)和其子毗琉璃(Virudhaka)都是佛陀的好友。佛陀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多个雨安居,很多佛教经典理论都出自这里,而在他去世后不久,憍萨罗国也被摩揭陀国吞并。
佛陀在80岁时在末罗国(Malla)的拘尸那迦(Kushinagara)与世长辞。
佛陀在世时曾经到过弗栗恃国(Vajji)的都城毘舍离(Vaishali),佛陀入灭100年后,就在这里发生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大集结。
摩揭陀国的胜利标准着战国时代的结束,次大陆迎来了短暂的统一。
2022年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