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八支瑜伽”?

(2021-04-13 15:10:54)
标签:

瑜伽

印度

文化

体育

健康

分类: 瑜伽文化类
瑜伽很早就诞生在印度,从最初的沉思冥想逐渐发展为一门哲学。后来帕坦迦利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编纂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瑜伽经》。

什么是“八支瑜伽”?
瑜伽八支

帕坦伽利把“控制心灵的波动“作为瑜伽修行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修行“八支瑜伽”。
这个“八支瑜伽”包括持戒(Yama)、劝戒(Niyama)、身法(Asana)、调息(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集中(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

其中持戒和劝戒两支相当于佛教中的戒律,规定了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
持戒(Yama)又包括:非暴力(Ahimsa)、不说谎(Satya)不偷盗(Asteya)、不淫欲(Brahmachaya)和不贪婪(Aparigraha)。
而劝戒(Niyama)包括:清洁(Saucha)、知足(Santosha)、苦行(Tapas)、学习(Svadhyaya)和敬神(Ishvara Pranidhana)。

身法和调息两支是修身的。在《瑜伽经》中身法指的是“打坐”,因为瑜伽的目的是通过打坐冥想来控制心灵的波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锻炼身体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通过身法和调息的练习来达到强身健骨的目的。

制感、集中、冥想和三摩地就明显是修心的了。通过控制感观,将精神集中于某一点,而持续的集中就是冥想,最终达到三摩地境界。

什么是“八支瑜伽”?


冥想和三摩地

下面着重讨论冥想和三摩地。
按照帕坦伽利的理论,冥想是持续的集中。就是说我们在将感观收束后集中于某个事物,这个事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总之要集中。

而人的思绪是不安分的,经常跳来跳去,通个这种练习来实现“控制心灵的波动“。当心灵得到控制后,这种“集中”就上升为“冥想”。

读者可以试着去练习冥想。
首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不见得非要盘腿,坐在椅子上也可以。不推荐躺在练习,因为很容易睡着。
将自己的思想集中在呼吸上,试着去数呼吸,也可以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总之要将思想集中在一点。
如果思绪跑去别处了,赶紧拉回来,这样反复练习。

要想达到三摩地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层次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触及的。
我已经反复强调练习瑜伽是“控制心灵的波动”,而控制波动是为了看清 “真我”,这个“真我”就是“梵”。所以瑜伽的终极目标是达到“梵我合一”,而这个状态就是“三摩地”。
经过实践前面7支瑜伽以后,能否达到三摩地就说不好了,这是要看缘分的。

什么是“八支瑜伽”?
传说,湿婆大神是第一个瑜伽士

我们今天看到的瑜伽,基本上都是从欧美传来的,以练习瑜伽体式为主,辅以调息,目的是强身健体,与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没有太多的关系。前者是为了调身,而后者则是为了调心。

2021年4月  北京
内容原创 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