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篇 |
《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者:秦晓静,唐山市古冶区语文教研员。古冶区名师,唐山市骨干教师。发表论文数篇,同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评奖中获奖。 多次获唐山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主持、参与省级、市级课题5项。参与“国培计划2016”线下研修指导工作。 追求“活动充分、思维活跃”的“两活”课堂,践行“精研内容、精巧设计、精致安排、精准评价”的教学理念。
【设计背景】
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的本质属性是作者表达自己认知、情感、思想见解的作品。编者选进教材,它就成了我们用来教学生的一个“材料”。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就是面对一篇篇文章,语文教师要有一个用这篇文章“教什么”的抉择。由教师来确定“教什么”,这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呈现序列行、完整性。
部编本教材编者非常用心,力求借助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确定“教什么”;力求通过预习、练习、补白、自读课的旁批和阅读提示等方式等为教师提供“怎样教”的帮助。编者的这份用心,一线老师可能并未体会到。我们对待新教材的态度多是看看新增了哪些文章,对于原有的文章,我们自认为很熟悉,觉得还应该用以前教的方式来教。于是枉了编者的一片苦心,也让潜心研究教学的田老师多了一份焦灼。
自从使用部编本教材以来,唐山市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展示会上,田老师一直在引领教师,学会与课程编者对话,领会教科书编者意图;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明了教什么、怎样教,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生需要教的,依据教学的目的选择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是一个严密论证的过程”。基于对田老师讲座的理解,我做了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默读,学做摘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设想】借助《猫》这篇文章,引领学生学做摘录的;通过做摘录的方式,理清思路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投影展示: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做摘录。
二、落实目标。
(一)继续学习默读。
(1)读题目,猜想文章会写哪些内容,你有哪些疑问?
(2)默读课文,交流读出了什么内容,哪些疑问找到了答案。
(二)学习做摘录
(1)再次默读课文,完成99页“思考探究”一的任务。
(说明: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学习默读中勾画关键语句的基础上,学做摘录。这个表对摘录哪些内容,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己能完成。)
(2)发现学生摘录存在的问题,补充纠正。
(3)引领学生自己设计摘录的内容。
(说明:我们要教学生自能阅读的方法,所以,面对一篇文章,学生需要思考“摘录什么”,而后才能做摘录,这就需要教师对“摘录什么”引领、示范。)
①引领学生发现:三只猫的故事能够连缀在一起的一条线是作者情感的起起落落。所以,我们可以摘录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A.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B.我也怅然地, 愤恨地, 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C.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
D.我心里十分难过, 真的, 我的良心受伤了。
E.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 都是针, 刺我的良心的针。
F.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 更难过得多。
G.我永远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H.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提问:我们摘录了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的来历、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
②引领学生发现刚才摘录的句子,是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文中也有很多在叙事中蕴含作者感情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摘录下来。
A.文章条理清晰地写了三只猫,按此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教师用边摘录边思考的的方法,示范设计表格,将“我”的情感与“第一只猫”对应起来摘录,并记下思考。
http://s11/mw690/006oxUEozy7fSCbwj1w9a&690
B.学生用边摘录边思考的方法设计表格,将“我”的情感与“第二只猫”对应起来摘录,并记下自己的思考。(略)
C.师生用边摘录边思考的方法设计表格,将“我们”与“第三只猫”对应起来。
http://s6/mw690/006oxUEozy7fSCh7sj325&690
http://s3/mw690/006oxUEozy7fSCl6wMOb2&690
(说明:本单元是继续学习默读,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借助摘录语句的方式,思考感悟作者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部分教师示范、第二部分学生实践,第三部分是难点师生共同完成。)
小结:摘录是一种重要学习的方式。它能帮我们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发现文字背后的意蕴。像书上提供给我们的列表,找到三只猫的特点、经历,我们就能迅速比对出它们的不同。不同的文章,基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可以做不同的摘录。
比如我们遇到记录相似人物、相似事件的文章,我们就可以设计课本这样的表格摘录。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摘录“在百草园做的事”“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做的事”,比对后你会发现作者喜欢百草园的原因。
很多文章都有表达感情、心理变化的语言,摘录出来就能理清感情脉络。像《再塑生命的人》,我们也可以将表达“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摘录出来,这样,我们就能迅速把握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再塑”。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可以按不同时段,不同心理两条线摘录。
摘录时,可以边摘录,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说明:我一直认为我们是在用“教材教”,不是一篇课文讲完了,这篇课文的使命就完成了。每一篇文章都有无穷的价值,鉴于它所处教材的位置,我们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可能只突出了一点,但在教学其他文章的时候,依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挖掘它的可用价值,我们依然可以返回来再学。比如,今天教的摘录,是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做好以上摘录即可。而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在叙述、描写中含情,值得我们品味。所以,当我以‘赏析品味文章是“怎样写”’为目的教学的时候,我会引领学生“细化”摘录,比如摘录一些相同细节进行对比。如“毛色”的描写: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第二只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同样是“花白”,“花白的毛”修饰语在前,赞誉之情蕴含其中,再用比喻句补充,就更能表达喜爱之情;“毛色是花白的”,陈述,加进后面的转折,讨厌之情显露出来。文章这样的语句还有。但摘录哪些内容,摘录教到哪个程度,依据我的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但这个教学资源我会备好,以待需要之时。)
三、作业:
(1)默读记叙第三只猫的段落,运用边摘录边思考的方式,完成“芙蓉鸟被害案”卷宗。
案发现场:一只鸟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http://s9/mw690/006oxUEozy7fSCoISTe98&690
(2)预习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