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月第3周更高境界的激励

(2023-06-21 15:53:26)
分类: 杂谈杂感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乞丐站在一座过街天桥的下面,向路人乞讨。一个孩子仰着脸问他的妈妈:“是不是我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像他一样在街上讨饭?”妈妈忙不迭的回答:“是的是的,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要不然以后这就是你的下场。”

还是同样的场景,另一个孩子仰着头问他的爸爸:“是不是我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像他一样在街上讨饭?”那位父亲俯下身来回答:“不是这样的,孩子。你是要好好学习,努力让这些人都能有工作并且吃上饭。”

故事一半是我读到的,一半是我杜撰的。

不管故事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所收获的感悟。很明显,故事中的妈妈和爸爸都是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但哪一种才是更好的激励?是否能一目了然?

面对孩子同样的疑问,两位家长的共同之处在于顺势而为,及时的抓住教育契机,适时适地的给予孩子激励。但不同的是,前者那位妈妈对孩子的激励,是在直接共情基础上的浅层次激励这种情况下,孩子一定从内心生发出忧惧之心,对未来人生结局的忧惧。不难想象,因为他目睹了乞丐的乞讨行为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会激发他内心努力奋斗的欲望但这份欲望源自于不想让自己未来的人生,像乞丐一样陷入这样的困顿之境。换句话说,是基于小我意识层面觉醒之后的努力。

而后者那位爸爸的回答,却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境界和情怀。既认同并共情了孩子对于乞丐生活的困顿状况的感受,又及时纠正了孩子的不恰当的认知:不努力学习,以后就会像乞丐一样以乞讨为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华性的激励:我们是应该要努力学习,但努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避免以后生活陷入困顿状况,更重要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陷入生活困顿的人能够获得更稳定的生活,更富足的未来。

我想这一刻,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真的在闪闪发光。

就像周恩来他的同学在回答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的回答:从自身小我利益出发的梦想“为官、谋利”和从家国角度出发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区别一样,两者的高下立辨,因理想目标不同而最终的结局不同,也自是分明的。

张闻天先生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欧文也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但这理想的生活也分“自我的”理想生活和“普天之下”的理想生活,为自我幸福而努力是对的,而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是伟大的。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故事中妈妈对于孩子的激励出于“物质”需求,而那位爸爸的激励则出于真正的“理想”需求。“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鉴于此,哪种激励才是更高境界的激励便一目了然,更重要的一点,更高境界的激励能更长久地激发孩子“好好学习”的动力。

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在激励孩子树立目标、奋发有为的时候,我们的引导是有层次高下之分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哪个层面的激励。这就是故事带给我们的最真切的收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